(二,来自民间口头流传)

有许多的成语,不是某个人先写先说,而是群众的集体创造,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大家根据成语的特点、组成的方式,同时用一个简短的词组来表达某个较为复杂的意思。以后用的人越来越多,这个简短的词组也就成了成语。这是成语的主要的一个来源,同时也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些成语是群众的口头语,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通俗而生动,易读易记。其中有的是由古代谚语、俗语和民谣演化而来,如: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史记·李将军列传》: “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晋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唐书·五行志》: “咸通时童谣曰“头无片瓦,地有残灰。”
投鼠忌器--《汉书·贾谊传》有“.……·谚语: “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
孤掌难鸣:原有谚语“单丝不线,孤掌难鸣”。 《水浒全传》第四十九回中写有“单丝不成线,孤掌岂能鸣”之句。
改头换面--《唐诗三百首》第二百一十三首:“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后来宋朝皇祐年间有民谣:“汉似胡儿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
此外,象“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水到渠成” “人云亦云”等,就是宋代以来群众口里常说的成语。
但民间口头流传的成语,大多数是来历不明,无据可查的。例如下面这些就是在群众中流传开来的:
有气无力、东摇西摆、东倒西歪、乱七八糟、狼吞虎咽、吞吞吐吐、结结巴巴、七嘴八舌、笨手笨脚、半斤八两、不三不四、一干二净。
这里还须说明一点,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是整个民族共同使用的东西。因此,即便是某个人创造出好的词语,如不为群众所熟悉,并推而广之,那还是不可能称其为成语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整体来说,就象词汇一样,成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也只能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