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特别常见于新生儿,今天就来聊聊新生儿乳糖不耐受这个话题。
01
认识乳糖不耐受
01
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因小肠黏膜乳糖酶缺失或酶活性降低,造成乳糖消化吸收障碍,从而引起腹胀、腹痛和腹泻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的乳糖不耐受症可导致慢性腹泻,影响生长发育。
02
乳糖不耐受的分类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最常见,新生儿期即可发病,随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肠道感染、长期腹泻等因素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受损伤而引起乳糖酶缺乏;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罕见;
发育型乳糖酶缺乏:
胎龄<34周早产儿多见。
03
辅助检查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是对新鲜粪便行还原糖试验,该方法操作简单,若结果显示大便还原糖≥++即为阳性。极少情况下疑诊原发性乳糖酶缺乏者可行基因检测。
Q
如何简单通过大便辨别宝宝乳糖不耐受?
A: 正常情况下,宝宝生后3天内排出的大便呈墨绿色黏稠状(胎便),随着母乳或配方奶摄入量增多,大便逐渐变为黄绿色糊状的过渡大便,当体内胎便排清,大便颜色会进入黄色的正常阶段,一般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为金黄色稀糊或软糊状,配方奶喂养则多为土黄色硬膏状。

乳糖不耐受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如果宝宝出现大便次数较平时明显增多,大便很稀或水样、酸臭味明显、奶瓣多、泡沫多、或伴随明显肠胀气,需警惕乳糖不耐受。
长期乳糖不耐受可影响小肠对钙的吸收利用,严重时可导致孩子骨代谢异常、水电解质紊乱、甚至生长发育迟缓。
02
乳糖不耐受需要治疗吗?
乳糖不耐受的临床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不是所有乳糖不耐受的宝宝都需要治疗。若宝宝消化道症状不重,也不影响生长发育,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多数宝宝的大便可在2月内逐渐恢复正常。
但如果宝宝腹泻症状重、体重增长缓慢、长期腹泻导致严重肛周皮炎(红臀),则需采取治疗措施,对于新生儿,因是以母乳或配方奶为单一食物奶源,以下方法可用:
①
无乳糖奶粉或低乳糖配方奶粉喂养:
因乳糖可以参与神经系统发育、微量元素吸收过程,因此单纯无乳糖奶粉喂养不应超过2周,待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增加母乳及普通配方奶量,以诱导乳糖酶活性,增加乳糖耐受可能性;但对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者应终身禁食乳糖。
②
添加外源性乳糖酶:
外源性乳糖酶需与母乳或普通乳制品一起服用,以在胃中分解乳糖。但乳糖酶制剂很容易被胃酸分解而影响其功效;且可能不能完全水解所有乳糖,因此,其效果因人而异,不能作为乳糖不耐受的主要治疗方法。
③
选用益生菌:
选用能够表达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等,但益生菌不能替代无乳糖或低乳糖饮食;
④
治疗原发疾病:
对于继发性乳糖吸收不良的患者,治疗原发疾病可帮助乳糖酶活性恢复。
03
如何正确选择乳糖酶?
1.包装应标注有乳糖酶酶活力单位,优先选择10000单位以上的乳糖酶;
2.配方原料应越少越好;
3.优先选择酸性乳糖酶,可直接与奶同服,无需等待;若选用中性乳糖酶,食用前需加入奶中静置20分钟;
4.乳糖酶剂型可选择粉剂或滴剂,粉剂每次喂养都要冲调,滴剂可滴到宝宝口中后直接喂母乳。
04
使用乳糖酶的注意事项
1.保证乳糖酶储存及冲调的温度,确保使用的次数、用量足够,不能擅自减量,多数乳糖酶每次喂奶前都要使用;
2.购买时需仔细看成分表,对于可疑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选择不含牛奶蛋白成分的乳糖酶;
3.腹泻症状好转后不能马上停药,可先减量、再减次,最后逐渐减停乳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