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古代有一种极其狡猾的动物,能在狼背上快速奔走,又非常懂得合作,它可以与狼合作,在狼群中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动物叫做“狈”,同时也以“狼狈为奸”在成语中被人们所熟知。
但这种动物真的存在过吗?
如果没有存在过,古人编出这种动物的来历是什么呢?
又或者这种动物是真实存在过,但是现在早已灭绝,被世人遗忘。
这种动物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

一、狼狈为奸。
“狼狈为奸”,这是在成语中所经常能够听到的一句话,古人常常将“狈”与狼一起来形容人们的行为。
“狼狈”一词是形容人们衣衫不整的样子,这也与狼的生存环境有关,狼在生存的环境中,常常会弄得浑身都是泥巴和血迹。
再加上狼常常会与其他狼进行争斗,所以狼在身上会带有伤痕,因此狼的外貌会显得很狼狈。
“狼狈”这个词被人们所熟知,而“狈”这种动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
古人对“狈”这种动物的描写,将其描述得十分的狡猾和机灵,狈懂得与狼合作,是狡猾而有智慧的,所以古人将这种动物与“狼狈为奸”结合在一起,形容人们的行为非常的狡猾。
关于“狈”的来历,其实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就是:狈是一种狼和狐狸的后代。
这种说法的来源于《尔雅》和《释名》中,它将狼和狐狸杂交而成的动物,称为“狈”。
这种说法又有着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狈是一种和狼非常相似的动物,它们的性情都非常的狡猾,所以两者之间常常会联合作案,来捕猎其他的动物。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狈就是狐狸。

这种说法来自于《尔雅》中将狈与狐狸放在一起进行描写,所以一些学者认为:狈就是狐狸。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狈是一种基因突变的狼,它身上长着一对翅膀。
这种说法来自于《山海经》中的记载,这种动物被称为“狈”。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狈实际上是一种残疾的狼,但是古人却将其当作一种新的动物进行记载。
二、基因突变。
一些人认为:狈是一种狼和狐狸之间杂交而成的新动物。
但是这种说法却是不正确的,因为狼和狐狸之间,没有进行交配,所以也就不可能有狈这种动物。
而狈是一种基因突变的狼,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基因突变是一种罕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率是非常低的,是极其罕见的,所以狈不可能是一种基因突变的狼。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狈是一种狐狸,但是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因为狈与狐狸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所以也不可能是一种新的动物。

所以现代认为:狈可能是一种残疾的狼。
这种残疾可能是狼的后腿出现异常,狼就会用前腿来支撑身体,这样一来,狼的前腿,就会变得特别的粗壮。
所以狈就会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动物。
而在古代对于狈的记载中,并没有发现过人们捕获过狈的记载,所以也可以推测出:这种新的动物,是不可能存在的。
三、古代对于狈的描写。
古代对于狈的记载,虽然有很多,但是这些记载,非常的模糊不清,很难断定出狈的真实面貌。
但是古人对于狈的描写,却十分的生动形象,将狈形容得头头是道,既懂得与狼合作,又懂得避开猎人的追捕。
古代还有一种说法:狈是一种狼,但是它的前腿被夹断了,所以只能用后腿行走。
一些书法家和画家,对于狈进行描写,他们将狈的腿进行了修复,所以才会被人们所解:狈是一种新的物。
在《尔雅》中对于狈的描写:“狈,狐狸也,出居山林,善合群,群亦相帮,是以狐狸也。”
《尔雅》中这句话的意思是:狈实际上就是狐狸,狐狸也十分的机灵,也能够懂得合作。
狐狸能够与狼合作,也是十分的聪明,狐狸能够在狼群中立于不败之地。
《尔雅》中还有一句话:“或曰:狈,狐狸也。”
《尔雅》中将狈与狐狸放在一起进行描写,所以一些学者就认为:狈是一种狐狸。
而在《尔雅》中还有一句话:“狈,属狐,其毛黑,其声如犬,能相帮,是谓狈。”
《尔雅》中的这句话,将狈与狐狸联系在一起进行描写,所以一些学者就认为:狈是一种狐狸。
但是关于狈的描写,古代并没有太多的记载。
四、伴侣公狼牺牲。
在美国的黄石公园中,观察到一只公狼,它的前腿受伤了,无法行动,一只母狼,它就是伴侣,伴侣公狼的母狼,不顾一切的,将母狼的伤养好。
因为狼一旦受伤,就很难再进行狩猎,所以狼一旦受伤,就很容易饿死,而母狼的伴侣公狼,为了保护母狼,不顾一切的,将母狼的伤养好。
在原始社会中,狼的伴侣非常的忠诚,这就十分的让人动容。
五、结语
其实在古代中,对于狈进行描写,这种描写,主要是一种想象,因为当时对于动物的描写,也是非常的模糊不清,没有准确的划分。
所以一些古代的学者,根据对于动物的描写,将狈当作一种新的动物进行记载,但是这种新的动物,没有任何的证据能够证明,所以这种新的动物,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古代对于狈的描写,却将狈的这种形象,描写得非常的形象生动,古人也是根据当时对于动物的描写,将狈的这种形象描写出来。
从古代到现在的“狈”这种形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观念的碰撞和融合。
所以有一些动物,可能是因为残疾或者特殊的情况,就被人们所误解,这就是人们对于事物表象的认知方式。
这种认知方式,就是人们对于事物存在的认知,可能就是表象,而非本质,所以也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