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中国婚服发展史 | 婚服可不只是红白黑,红配绿也是曾经的主流

时间: 2024-09-24 10:08:06

黄色绣着凤凰的碧霞罗,逶迤拖地粉红烟纱裙,手挽屺罗翠软纱,风髻雾鬓斜插一朵牡丹花还真有点:黛眉开娇横远岫,绿鬓淳浓染春烟的味道。

也见过:“做梦亦记得,与你初相见,窗前暖阳洒,薄纱印余生。”的西式婚姻。

印象中,婚服只有红白黑相配,从未见过一袭绿衣的婚服。但其实,红配绿也是曾经的主流。

一、黑色婚服

周礼婚制中的礼服崇尚端正庄重,与后世婚制中有所不同。婚服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xuán xūn:玄、纁皆为华夏文化中的色彩名称,合在一起指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秦汉两朝,延续周礼,以黑色为尊。

周朝女性婚服形制:袍式纯衣,其形制为上衣下裳不分的袍式。色彩:玄黑色。用料:苎麻、葛藤或丝,贵族妇女用文锦。周朝婚姻制度突出“礼”制,男女婚嫁,注重门第,“尊卑不婚”被写入了周礼, 周朝的婚礼举行时从“昏”,即黄昏举行婚礼。此外,周朝的婚礼低调、含蓄、内敛,不摆宴席,不铺排场,女性婚服选用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上天的最神圣的色彩)。

二、白色婚服

魏晋南北朝女子常服甚至婚服在一段时间内崇尚白色,在今天看来,完全是对“红喜白丧”两仪礼的一种颠覆,究其原因,多因当时玄学“以无为本,返璞归真”的风气影响所致。《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有白毂,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这种全身白的婚服,和今天西方国家的白色婚纱,在色彩的讲究上,虽如出一辙,但文化源头则相去甚远。

魏晋女子婚服:形制:交领或直领广袖衫、对襟广袖襦裙。色彩:白色。用料:纱、罗、练、绢。魏晋时期女子的常服和婚服在一段时间内崇尚白色,在今天看来,完全是对“红喜白丧”两仪礼的一种颠覆。

三、红配绿婚服

唐代婚服崇尚绛红和青绿。“士假绛公服亲迎”,女服“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青色的深衣,饰以金银琉璃等钗饰,属于典型的红配绿,学界有人认为这是红色婚服的起源。这样大胆出挑的颜色搭配,支撑起了繁华绮丽的大唐气象,“红男绿女”这个成语也因此而传之后世。和唐代婚服的繁丽相比,宋朝的婚服崇尚简约,女性婚服的基本形制在唐朝的基础上,略有演化。

宋朝女子婚服:形制:大袖衫、凤冠霞帔、盖头。 色彩:青绿、红。用料:纱、罗等。宋朝偃武修文,重视文教,这婚礼婚俗形成也有所影响。和唐代婚服的繁丽相比,宋朝的婚服崇尚简约,女性婚服的基本形制在唐朝的基础上略有演化,成为钗钿大袖衫,简称大袖衫或大衫,其中束腰塑型是大袖衫的一个主要功能。这个时期的女性婚服系统中,出现了凤冠霞帔,这是宋朝的一种创新。此外,红盖头在这一历史时期也被确定下来并延续至今。

四、大红婚服

学界认为,婚服尚大红,就是明朝形成并确定下来的一种婚俗,因此,明朝女性婚服,被认为是后世中式婚服的重要代表,也跟人们崇尚红色的喜庆、吉祥和祝福的文化心理相吻合。清朝延续明朝服饰的颜色, 礼制另尊满族的礼制。

明朝女子婚服:形制:彩绣龙凤对襟大红袖衫、长裙、云肩、凤冠霞帔、盖头。色彩:大红。用料:粗绸、锦等。婚服尚大红,就是明朝形成并确定下来的一种婚俗,因此,明朝女性的婚服,被认为是后世中式婚服的重要代表。明朝时期的大红袖衫形式为对襟,内穿红色长裙,多褶皱,下摆大。其长裙一改上衣短下裳长的旧制,而变为上衣长而下裳短,衣领也变为圆领。另外,由于朱元璋的默许,明朝女子婚服也有“假服”之称,即普通平民女子在结婚时,也可假借九品命妇的凤冠霞帔。

五、民国女子婚服

民国期间,时尚人群崇尚婚纱、西式套裙,也有中式婚服,如红袖袄、绣裙以及凤冠霞帔。此外旗袍也备受欢迎、大行其道。

六、当代婚服形制

西式婚纱以及中式服装,如旗袍、龙凤褂还是秀禾装应有尽有,婚服设计师们在设计上,也融入了时代感与个性化。

婚服不仅是婚姻的象征,也是各国文化的的交流与融合,不用过多纠结婚服的礼俗,只要两人开心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