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峤写过这样一首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

短短20个字,就把“风”这个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感官感触的东西写活了:
秋风萧瑟,引得落叶沙沙而下,春风柔情,剪开了柳叶,吹绿了江南,那古原上的草也因春风又获生机,更不要说“春风花儿香了”,不然南北朝的陆凯也不会用“一枝梅花”相寄给朋友范晔了,梅花必然接受过春风的“照拂”,沾染了春天的气息,才能被“聊赠一枝春”。
江上之风必然是风急天高,激起千层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气势汹汹。而狂风入竹林,千磨万击之下,万竹“倾倒”,竹的“坚劲”和风的“强悍”,究竟谁更胜一筹呢?
这首诗虽然没有风的字眼,但是却把“风”的百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去看一看诗词中的“风”,同样精选五首和大家共赏:

大风起兮云飞扬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刘邦缔造了大汉王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大汉气概从这里就表现得一览无余,刘邦注定是王者,撑起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不愧是诗圣,他从来都是悲天悯人的,你看他居住的环境:不过一茅草屋而已,然而就这一个茅草屋,秋风也不放过,三下五除二,风就掀了他的屋顶,这样也就罢了,连小孩子都欺负他,抢他屋上的茅草,而我们的杜甫只能拄着拐杖暗自叹息,连小孩子都对付不得,好像很“失败”,但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你就错了,对杜甫来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肯定很痛苦,但他的心里更大的痛苦是不能让天下百姓住“广厦”,他们是否有片瓦遮身比自己有“豪宅”要重要的多,是啊,杜甫从来不想着自己,他如果想着自己,年轻的时候,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唐肃宗,他的生命就是为百姓而生的,他的这首诗从始至终不是为了风吹破了他的茅屋而懊恼,而是为不能给百姓创造容身之所,让他们免于战乱,不能兼济天下而痛心,杜甫为了百姓、为国家操了一辈子心,他的伟大就在于此,诗圣以能为百姓而死为荣。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南唐 李煜《相见欢》
诗人皆有一颗敏感的心,如果这位诗人又做了皇帝,又做了犯人,不用想就知道,他的作品情感必然是复杂的,李煜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九五之尊的众心捧月和刀俎之鱼的微如泥尘他都切身体验过。如此云泥之别,巨大反差,搁谁身上都难以接受吧?虽然落到这般田地一部分原因是李煜自己作茧自缚,他心里知道,自己只是个好舞文弄墨的文艺青年,做不好叱咤朝廷的国家掌舵人。可历史偏偏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本来就是一场最悲伤的喜剧,还要自己来收场,为什么不是别人,偏偏是我李煜呢?不过我对自己的“故国”甚是怀念,他为什么匆匆离我而去,就像那满地落红,连商量都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早上刚下了寒雨,晚上又刮起了风,只能眼睁睁看着,“人生长恨”本就只有无可奈何。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心中有梦,还是实现了比较好。不然,魂牵梦萦,朝思暮想,挥之不去,就成为一种执念。
南宋爱国诗人的执念就是北伐中原,收复山河。
奈何杭州的暖风熏得人陶醉,偏安一隅,王朝的掌权者们不思悬崖勒马。
或许,一时的安乐滋生了人的惰性,毕竟舒适圈待久了,谁愿意再把自己暴露在未知中,在他们看来未知是可怕的。
所以,陆游、辛弃疾他们只能“铁马冰河入梦来”,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把自己催眠了,把自己灌醉了,才能真正“挽救”他们的“风雨飘摇”的国家,这是多么悲壮的现实!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此句疑为后人补作)
——佚名《渡易水歌》
这首诗很多人只会背前一联,但只此一联,荆轲大名就流传千古,“士为知己者死”是古代君子回报赏识自己的伯乐的最高礼节,我们都听过的“文王拉车800步,周朝天下八百年”,当然,除了姬昌和姜子牙,战国时期的信陵君和侯赢更好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放下身段,亲自驾车去接侯生,等他拜访朋友,虚左以待,赢得了这位古稀之年的“士”的舍身相随,那一句:
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可谓掷地有声,令人动容!
同样,这首《渡易水歌》也是表达一种“君子死知己”的苍凉悲壮,慷慨激荡。
寒风凌冽,凄惨刺骨,易水何尝不是透骨奇寒,这是双倍的冷,更多的是悲壮,更多的是苍凉。
一句“天下苦秦久矣”,我们不禁会认为秦始皇是个暴君,《过秦论》里说: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车同轨,书同文,统一的观念在华夏大地萌下种子。但,六国也是诸侯,他们有自己的国家,谁会希望自己国破家亡呢?
没有人希望得到这个结局,所以燕太子派靳柯刺秦,也是想破釜沉舟,孤注一掷,成王败寇,谁都不想去做那个“寇”,因此,图穷匕见,最后始皇逃脱,留给荆轲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或许,“风萧萧兮”“易水寒”本身就暗示这是一条“无归”之路,荆轲明知如此,还“知死向死行”,一个“悲壮”无法概括的悲壮,“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风完全是为荆轲送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