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当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东北部,地处陕甘川交界的秦岭山区,东接陕西宝鸡市凤县,南通陕西汉中市勉县、略阳县,西连甘肃徽县,北倚甘肃天水市麦积区,素有“秦陇之捍蔽,巴蜀之襟喉”之称。两当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两当兵变红色文化景区和云屏三峡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及灵官峡白皮松和张家黑河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历史沿革
两当县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故道之名。(故道:《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说释》曰:“故,同姑,本作故;道,导也,县南之三道河,东北对嘉陵江;即《水经注疏》之故道水,像女子仰卧,据手举首,有所导也,故名故道,以水名县”)
秦文公二十七年(前739)即在故道建怒特祠,以祀南山之大梓。
战国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以其地置故道县,属汉中郡,县治在今两当县地,辖今两当、凤县全境及留坝、太白大部。
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秦置陇西郡后故道县改属陇西郡。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于广汉西白马置武都郡,故道县改属武都郡。初始元年(8)王莽代汉,改武都郡为乐平郡,故道县为善治县,属乐平郡。
东汉复武都郡故道县。晋惠帝元康六年(296),略阳清水氏杨茂搜据仇池(今西和境),建仇池国(296—371),故道县为其所辖。

北魏延兴四年(474),皮豹子之子皮熹镇仇池,变“故”为“固”、设固道郡,领两当、广化二县。(两当:《南史·柳元景传》曰:“唯着绛纳两当衫,故得水名”;郦道元《水经注疏》卷十九漾水曰:“蜀水又东南,两当水注之,水由陈仓县之大散岭,向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设两当郡,领两当、梁泉二县,先后属南歧州、凤州。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废两当郡,两当县属凤州郡。
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凤州郡,置河池郡(治所在今微县银杏乡),领两当、同谷、河池三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河池郡为风州,领梁泉、两当、河池三县。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于县境置银冶,开宝五年(972年)升为监。
太宗至道元年(995),两当县移治广乡镇(今城关镇)。英宗治平元年(1064),银冶监隶属两当县。
元初,两当县属南凤州。至元六年(1340)改南凤州为徽州,属巩昌总元帅府。
明初降徽州为县,与两当县并属巩昌府。
清雍正七年(1729)升秦州为直隶州,两当县改属秦州直隶州。
中华民国初年(1912),废直隶州,设道,两当县属甘肃省渭川道。民国16年(1927)废道,两当县属甘肃省渭川行政区。民国25年(1936)年改渭川行政区为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天水),两当县为其所属。
1949年12月14日两当县人民政府成立,为甘肃省天水行政分区公署辖县。1951年改属天水专区专员公署。1958年8月撤销两当县,并人徽成县,设两当区。1961年底撤销徽成县,恢复两当县。1985年6月两当县由天水地区划归陇南地区。2004年6月陇南地区改设陇南市,两当县属之。

行政区划
明代两当县属徽州,编户五里,县以下设二十四堡,即小尖山东十五里、剪子崖二十里、红崖寺(二堡)四十里、太渠镇一百二十里、文家堡南二十里、四郎崖二十里、龙头堡三十里、李家堡四十里、太坝堡四十里、红崖坪四十里、绵家湾五十里、后川堡九十里、赵家堡西五里、乔家堡二十里、蒲家堡三十里、邹家堡三十里、鱼池寺三十里、王家堡四十里、透川堡五十里、郑家堡八十里、县川堡西北一里、王家崖二十里、太阳寺北八十里。
清初,沿袭明代旧制。全县按丁口、地域、赋税大小,以三条河流为界,划分为二里半,编户为丰义、重石、太渠二里半,即从广金、云屏出重石河达太坝,过故道水上溯广乡河到广乡镇、太阳寺为重石里;从李家湾三渡水、竹林沟沿红崖河到故道镇、左家坪、年家河为丰义里;从两当桥到张家庄、太渠镇、兴隆场,因地亩、丁口太少,不足一里,设半里,名叫太渠半里,俗称:两当县二里半。里下共编有十一甲,每甲设甲长。后因甲长管地过大,诸多不便,增设若干小甲,协助甲长办理甲内公务。清代的里甲制,一直延袭至民国初年。

民国初年,改设团堡制(团堡组织,原为清朝沿用明朝乡兵制演变而来,开始系单纯的军事自卫组织,后来就以军代政,完全取代了里甲制的行政职权),即.将全县划分为24堡,按丁户多寡与地区远近设立团总,分级掌管各团堡政务。
民国15年(1926)团堡制逐改为区村制,即以团堡为基础,改团为区,区设区长,改堡为村,村设村长、副村长,习惯上称村正、村副,村下设若干排,设排头1人。全县具体划分是:县署直属团为第一区,县城4个团头改称4个街长,上、下县川改为2个村,4街2村统归第一区,原东路团总为第二区,南路为第三区,西路为第四区,北路为第五区。
民国18年(1929)又将第三区按原上、下南路分为两个区,第三、第四区,原第四区、五区,依次改为第五、六区。

民国23年(1934),改区村制为保甲制,即原设6区不动,在24村基础上,经过调整扩编,改设39保,每保设保长1人,保下设若干甲,甲设甲长1人。到1940年,给不识字的保长,增配保书记1人。1941年增设副保长、保丁各1人。1943年为了协助保长抓兵,训练壮丁,每保增配保队副1人。至此,全县39保,每保设有脱产或半脱产公务人员4至5名,39保分别隶属于2镇4乡,具体划分是:
广乡镇:编8保,43甲,辖现在城关镇、金洞乡所在地。镇公所设城内。
故道镇:编6保,55甲,辖今杨店乡、左家乡全部地区。镇公所设杨家店。
显龙乡公所:编7保,60甲,辖今鱼池、显龙两乡全部地区。乡公所设显龙场。
吴郁乡公所:编6保,81甲,辖西坡、泰山乡及兴化、金洞乡部分地区。乡公所设李家湾。
云屏乡公所:编6保,32甲,辖云屏乡、广金乡全部地区。乡公所设云屏寺。

龙潭乡公所:编6保,34甲,辖太阳乡、张家乡及金洞乡新潮村。乡公所设太阳寺。
1950年7月,县政府决定,将原广乡区改称第一区,辖城关、香泉、黄观、鱼池、显龙、中坝6乡;故道区改为第二区,辖杨店、左家、陈家、张家、太阳5乡;云屏区改为第三区,辖风洞、太坝、泰山、广金、竹林、兴化6乡,设63个行政村分属17乡。到1952年7月15日,为便于区乡领导,县政府又决定在三区增设桦坪乡,将第一区之显龙、鱼池、中坝与三区之兴化乡调整出来,成立第四区,区公署设在显龙场。
此后,逐年扩编。到1955年10月,两当县已有21个乡。又从11月起压缩为14个乡镇。1958年5月,甘肃省根据国务院会议决定在全省撤销区乡,成立人民公社,并撤销两当县,将原两当县辖区并人徽成县,成立徽成县两当区公所,将全县所辖乡压缩为香泉、太阳、显龙、兴化、张家、杨店、竹林、广金、云屏等9个乡。人民公社化后,又将9个乡撤并成3个人民公社,即两当人民公社(包括香泉、太阳、显龙、兴化)、西坡人民公社(包括杨店、竹林、张家)、广金人民公社(包括广金、云屏)。
1962年元月,撤销徽成县,恢复两当县,在原1958年9个乡的基础上设9个人民公社。1962年又划为13个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镇,设12乡1镇。1984年2月增设金洞乡。

1996年,两当县面积辖1个镇、13个乡:城关镇、杨店乡、左家乡、显龙乡、鱼池乡、兴化乡、站儿巷乡、西坡乡、张家乡、太阳乡、云屏乡、泰山乡、金洞乡、广金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3年6月,站儿巷乡、西坡乡撤乡设镇,即全县辖3镇11乡。
2008年末,两当县辖3个镇、9个乡:城关镇、站儿巷镇、西坡镇、杨店乡、左家乡、显龙乡、鱼池乡、兴化乡、张家乡、云屏乡、泰山乡、金洞乡,118个行政村,386个村民小组。
2012年全县辖3镇9乡,119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1万人。
2014年,城关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2016年6月,杨店乡撤乡设镇。
2016年12月,显龙乡、云屏乡撤乡设镇。
2023年6月,两当下辖6个镇、6个乡:城关镇、站儿巷镇、西坡镇、杨店镇、显龙镇、云屏镇、左家乡、鱼池乡、兴化乡、张家乡、泰山乡、金洞乡,共有2个工作站(太阳工作站、广金工作站),118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两当县城关镇北街4号。

2024年两当辖6镇6乡,2个工作站,118个行政村:
镇:城关镇、站儿巷镇、西坡镇、杨店镇、显龙镇、云屏镇;
乡:鱼池乡、兴化乡、张家乡、泰山乡、金洞乡、左家乡;
工作站:太阳工作站、广金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