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我们生活中经常提到“病”这个字,但是您知道这个字的造字由来吗?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下面我们从中医角度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病”是由疒+丙构成的,在《集韵》里讲:“疒,疾也”,形部的这个偏旁实际上已经代表了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疾病,那么既然形部偏旁已经代表了广义上的“病”,为什么还要加上“丙”呢?有人会说因为读音的问题。

“疒”的简化过程
上面这个图表明的是“疒”的简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最原始的,也就是最左侧那个是什么意思呢?左边是一个床榻,右边呢是一个躺着的人,人不舒服,躺在床上休息,很形象的说明了人体不舒服,生病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疒”可以代表疾病的原因。
丙是十天干里的一干,五行属火,位居南方,在人体部位代表心。《黄帝内经》中灵兰秘典论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者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君主之官明,则整个身体,五脏六腑就会安定,用这样的方法养生,你就会长寿。所以要想健康,想长寿,就得想方设法使这个“主”明,而这个“主”就是心。
而“丙”正是在人体代表心,在方位代表南方,五行代表火。心是整个身体的关键,长寿也好,夭折也罢,都在这个心上,在这个南方上。“病”之造字为什么要选这个“丙”呢,道理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