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五台名人:阎锡山和徐向前

时间: 2024-09-08 10:05:27

巍巍五台山,高耸云天,晨钟暮鼓;涛涛滹沱河,奔流向东,日夜不息。

五台县地处太行山余脉,典型的北方土石丘陵山区,土地贫瘠,物产稀缺,但是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自古风水上佳之处必然会孕育历史雄才。在这片黄土地上,出现了两位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阎锡山和徐向前。

阎锡山督军

徐向前元帅

其实他们两个渊源很深。从地理位置上说,阎锡山的老家在五台县河边村,在解放前把河边划到了临近的定襄县,徐向前的老家在五台县永安村,两个村子仅隔着一条滹沱河,直线距离并没有多远,文山沱水把它们隔开两个镇,一个属于河边镇,一个属于东冶镇。从两人关系上说,除了是五台老乡之外,阎锡山还可以说是徐向前的老师。辛亥革命成功,阎锡山因革命有功,左右逢源,当上了山西省政府的最高长官,在太原设立了专门培养乡村教育师资的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推动他的乡村治理和村本政治思想在山西乡间的实践。这个学校为共产党培养了很多了革命人才,这是阎锡山所不曾想到的。因国民师范读书免费,徐向前考取了公费师范生,从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回到阎锡山在家乡河边村开设的川至学校当过小学教员。川至学校,阎锡山字百川,取“百川归流、英才毕至”之意,寓意吸纳和培养更多人才为我所用,这个学校是当时晋北一代最好的学校。后因徐向前在学校里宣传革命进步思想,表现的较为激进,与阎锡山的教育理念不符被解除教职,丢掉了乡村教员的职业。一气之下,他和几位同乡一起去上海报考了黄埔军校,被录取后南下广州入学。经过不到一年的速成学习,徐向前从黄埔军校毕业,成为黄埔一期中的一员,他曾回到太原,面见前辈乡贤阎锡山,准备在阎部谋个差事做做,为家乡效力。没想到,阎锡山没看上这位瘦弱的高个子老乡,或许阎锡山考虑到他是黄埔毕业,可能被蒋介石的思想所灌输或迷惑,虽有才能却不敢留用。当时阎锡山只求保境安民,不想让蒋介石染指山西事务。再者阎锡山只看重保定系的学生,他的十三太保多数是保定军校毕业。两人短短几句简单无趣的对话后,徐向前再次拂袖而去,离开山西。而这一去,徐向前走上了红色革命的道路,从鄂豫皖苏区到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成长为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再到西路军艰苦征战河西走廊,一路走来,成长为共产党军队里的一员骁勇善战的悍将,将来也为阎锡山准备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阎锡山故居

若干年过去,进入了三年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在黄土高原对峙,阎锡山在山西苦心经营多年,又有蒋介石中央军的配合支持,还收编了投降的日军残部,成为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中央军委调来了因病休养多年的徐向前,来主导山西战场。毛泽东也很清楚,对付强硬顽固、反共到底的阎老西,只有用他的老乡徐向前。因西路军的失败,徐向前承担了太多的军事和政治责任,开始了长期的养病历程,从此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淡出了延安的权力中心,直到打响解放山西之战,才重新出现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当徐向前再次回到山西这片土地的时候,已是统帅千军万马的解放军主将,两个五台强人之间的战争对决随之开始。徐向前一路从晋南打到晋中,从临汾打到太原,所向披靡,节节胜利,打出了赫赫有名的“临汾旅”,攻克了一座座坚不可摧的城市堡垒,扩大了共产党解放区的地盘,而阎锡山的晋绥军越打越少,只能是退守回太原,坚守不出。此时,阎锡山可能会想起,曾经站在自己面前的那个瘦弱的高个子同乡,确实是低估了他的本事,没有留住为己所用。

督军府旧址

阎锡山为守住太原城,亲自设计和布置各种连环碉堡,把太原周边的城防工事修筑的固若金汤、易守难攻,号称“亚洲第一”。在攻打太原城的时候,徐向前做了件让五台人一直称道感怀的事情。当时各解放区组织了很多支援太原前线的队伍,在挑选什么人冲锋的时候,徐向前发话了,说五台的人多年来深受阎锡山的乡情恩惠,多为阎部奸细,不能让他们打头阵,到后面抬担架去。一句话保住了不少五台人的命,要知道面对坚固的城墙和猛烈的射击,在很大程度上冲锋就去是送死。再坚固的城墙也抵挡不住万炮齐轰,最后,城墙倒塌,太原城破,解放军冲进太原绥靖公署,俘虏了忠心耿耿跟随阎锡山的一干官员,宣告阎锡山在山西三十八年的统治结束。

太原双塔寺

解放山西之战,注定是两个五台人之间的战争。成王败寇,历来如此。徐向前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成为了唯一一位出生在北方的布衣元帅,与其在山西战场的显赫战功是分不开的。阎锡山以国府代总统李宗仁邀请前往南京主持行政院大局、共商救国良策之名飞往南京。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在匆忙爬上飞机之时,他知道这辈子再也不可能回到这片他热爱的、为之付出半生心血的故土了,飞机起飞后,他让绕着太原城上空盘旋三圈,以示最后无言的作别。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可想而知心中的那份难过与悲伤、悔恨与无奈,却又毫无办法,场面悲壮凄凉。想当年,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成功,扫清满清余孽,阎锡山入主太原,坐上山西都督宝座,正值雄姿英发的壮年之际,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治理省政,成为中华民国的模范省,何等的意气风发、风光无限,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作为老牌旧军阀的他不得不离开太原,离开山西这片故土,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年过花甲、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最后隐居、埋骨阳明山下,再未回过五台山下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