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长安城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古今地名考之长安-西安)

时间: 2024-11-08 08:49:53

《读史方舆纪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变迁,许多城市名变了又变。读二十五史知其一二,细究则需深入研究各地各个时代的方志,当然,一般人是没那个时间去研究。再读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知其变化之多之繁,鉴于简单阅读史料造成的困惑,且先看名气第一大的古都西安。

周、秦、汉、唐、明清时期的西安

西安号称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汉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在此定都。周文王建都丰京,周武王另建镐京为都,丰京亦未废弃,有时合称“丰镐”,与洛邑称“成周”相区别,丰镐也称“宗周”。

西咸一体化地图

秦商鞅变法,在渭河北岸营建新都,因古法称山南、水北为阳,此地位于渭河以北,九峻山之南,都是阳,就叫咸阳。从地图比较可以看出,秦咸阳宫跨渭河两岸,属西安、咸阳两地,秦章台宫基址上修建了汉未央宫,秦阿旁宫也位于西安,所以《史记》载:汉长安,秦咸阳也!《汉书》载:长安,故咸阳也!《旧唐书》载:京师,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

长安名字的由来,主流的说法是,秦王嬴政的弟弟成蟜被封为长安君,想来类似于“长久平安”之类的吉祥封号(与之相同的有《触龙说赵太后》里的赵国长安君,汉王刘邦封卢绾为长安君),封地就在渭河南岸,所以等刘邦称帝建汉后,原先的咸阳宫、阿旁宫等都被之前项羽一把火烧了,所以就在渭河南岸东南位置重新修建了宫殿,城池沿用了原地名长安。

汉长安城平面图

东汉时,长安也称西京,虽然此时都城是洛阳,但因西汉诸帝陵墓在长安附近,所以也保留了陪都的地位,以京兆尹管辖。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都将长安置于与都城洛阳同等地位。东汉末年,更有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的短暂时间。

三国时长安位于战争前线,侧重于军政

曹魏时期,长安的名称与治理方式得以延续,为方便对阵诸葛亮北伐,关中设置了最高行政长官——雍凉都督(关中都督),长安城的长官则为长安令,长安附近地区为京兆太守。

西晋时长安为雍州治所

西晋设置二十一州,其中雍州州治置于长安。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北方蛮族各自建立国家,剽掠中国,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永嘉五年(311年),前赵(又称汉赵)政权的匈奴大军攻陷帝国都城洛阳,晋怀帝被俘。无奈,晋愍帝在长安继位。

刘裕北伐前的形势

而后长安在各政权中辗转。前赵刘曜短暂以长安为都。氐族天王苻坚统一北方,前秦帝国也是以长安为都。而后,淝水之战,前秦帝国崩溃,羌族的姚苌重建后秦帝国,依然以长安为都。刘裕北伐灭后秦,命刘义真等镇守长安。胡夏政权的赫连勃勃闪击夺取长安,号曰“南台”。

宋魏对峙图

北魏帝国建立,仍以长安为雍州州治,此时北魏都城则是从平城(大同)迁到了洛阳。

后三国鼎立,西魏都长安

北魏崩溃中分裂,西部集聚为西魏,都长安,而后西魏演化为北周,北周统一北方,仍以长安为都。

隋朝疆域图

杨坚篡周,建立隋朝,因汉长安城破旧,命宇文恺等设计建造了一座新城,平整的棋盘状城池,新城以杨坚曾被授予的‘’大兴公”命名为大兴城,民间仍以长安称呼,奠定了唐长安城的基础。

唐在隋朝大兴城基础上增修了大明宫、芙蓉园的等宫殿园囿。长安迎来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最繁盛时代。

武周行政中心为神都洛阳,长安为西都,仍称“京师”

唐初至中期,唐帝一直在长安-洛阳之间搬来搬去,高宗称之为“朕之两宅,来往不恒”,玄宗说:三秦九洛,咸曰帝京。直至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支线修好,因有东部南部漕运来的财赋和粮食,帝都稳定在了长安。

北宋行政区划图

唐末五代,长安遭受了多次战火,关中经济凋敝,已不适宜建都。

北宋京兆府位置

唐末,朱温把唐昭宗挟持到洛阳,为建设洛阳,朱温派人把长安的宫殿甚至民宅都拆毁,拆下的木料由渭河经黄河顺流漂到洛阳,使隋唐长安城遭到根本性破坏。无奈,镇守长安的匡国节度使韩建重修城垣,面积大大缩小,史称“韩建缩城”,并为宋、金、元三代保留。

北宋以汴梁为都,关中主要地区建制为永兴军路,治所京兆府(长安),京兆府辖长安县和万年县(后撤并,另设樊川县)。金朝初期未变更建制,后废樊川县,置咸宁县。

元朝陕西行省奉元路局部地图

元代奉元城局部舆图

蒙古人建立了广袤的元朝,在路以上设行省管辖,陕西行省省治设在奉元路奉元城,辖长安县、咸宁县。

明朝北方局部地图

明朝西安舆图

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明军拿下奉元城。朱元璋取“安定西北”之义,改奉元路为西安府,长安从此改名为西安,作为陕西省会。

大顺起义军极盛时地图

明崇祯十六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年号永昌,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作为都城。

清朝西安府舆图局部

清承明制,西安仍为陕西行省省会,直至现在。

现在的西安古城墙、钟鼓楼都是明朝遗留

而今,西安仍然是西北最大的城市和交通中心,辐射面广,伴随着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等,西安必将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