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通常涉及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地点:
校园内、校园周边或学生上下学的路上。
对象: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
形式:
可以是肢体暴力(如推搡、殴打、踢打等)、语言暴力(如辱骂、威胁、造谣等)、网络暴力(如通过社交媒体或电子邮件进行人身攻击)和心理暴力(如孤立、侮辱人格等)。
意图:
行为是蓄意的或恶意的,目的是对另一方造成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
结果:
实际造成了伤害,包括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校园欺凌是指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的行为。
此外,校园欺凌的判定还可以参考以下四个重要指标:
蓄意性:
欺凌行为并非偶然无意和一时冲动,而是有目的、有预谋、有针对性的。
重复性和长期性:
一个或多个学生长期重复以负向行为对待某一学生,或一个、多个学生经常反复以负向行为对待不同学生。
权力优势:
身体、能力、资源等方面优势,使得与被欺凌者对话时,表现出明显的权力优势。
被欺凌者的感受:
如果从被欺凌者的面部表情、行为表现已能判断其受到伤害,这种情况就可判定为校园欺凌。
综合以上信息,校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预防和制止。如果遇到校园暴力事件,建议及时寻求帮助并向相关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