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大辽帝国消亡之谜,强盛契丹王朝为何突然衰败?

时间: 2023-04-17 13:40:21

辽国,是中国历史上继匈奴、柔然、突厥、回鹘等各游牧民族政权后,由又一游牧民族契丹建立的政权。辽国统治了中国北方200余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辽国开创了最早的“一国两制”制度,并且创造了契丹文字,保存有自己的文化。然而,辽国的土崩瓦解,族群的失散,文字的失传,文明的失落,似乎发生在一夜之间。以至于辽国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既陌生,又神秘。

在契丹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奇首可汗骑着白马从马盂山出发,顺着土河(今老哈河)流向出游,在土河和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交汇处的木叶山,遇到了一位驾着青牛的少女,二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两人婚后生下八个儿子,每个儿子都强壮能干,渐渐繁衍成了八个部落,这就是契丹族八部的祖先。

在真实的历史中,契丹人的起始是悲苦无助的。十六国时期,北方的鲜卑逐渐崛起,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南凉、拓跋魏、宇文周等政权。虽然都是源自鲜卑,但是由于长久的分裂也是纷争不断。

公元344年,前燕的开国君主慕容皝击败了鲜卑宇文部,迫不得已之下,宇文部只好迁徙。一支活动于松漠之间的宇文部鲜卑人,逐渐脱离了东部鲜卑群体。后来,他们被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又分裂为两部分,西部的叫奚,东部的叫契丹(意为镔铁)。从此,契丹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被驱赶的契丹人游牧于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的区域,分为悉万丹部、何大何部(大贺)、伏弗郁部、羽陵部(遥辇)、日连部(涅剌)、匹絜部(品)、黎部(乙室活)、吐六于部(突吕不、突举)等八部。

随着契丹族的日益兴盛,他们开始向南拓展,但是在南边北齐政权的攻击下,契丹部族十余万人被俘虏,数十万头牲畜被夺走,损失惨重。之后,又遭受突厥人的侵扰。

在强族环伺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契丹人时而内附于中原王朝,时而寄寓于高句丽,又时而托庇于突厥,凄惶度日,顽强成长。到了唐朝初期,契丹已形成了部落联盟,初期历任联盟首领均在大贺氏贵族中选举产生。八部之间如果遇到战事及征兵,诸部在一起召开会议,猎则别部,战则同行。此时的契丹族,已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契丹人最初的政治立场是趋向于突厥的颉利可汗,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契丹的大贺摩会率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唐太宗赐予契丹首领的旗鼓,后来成为契丹可汗权位的象征。

唐朝时,契丹各部共主的可汗之位,先后在八部中的大贺氏、遥辇氏、世里氏中产生,其余五部从未染指过。虽然可汗是契丹的共主,但只是拥有行政权力,而军事权力则是由各部的军事首领“夷离堇”掌握。

夷离堇负责执掌军马和刑法,其重要性远大于可汗。契丹的军事行动并非出自可汗的政令,而是由联盟会议决定,以至于当时契丹人只知有夷离堇而不知有可汗。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军事权力托底的行政权力是不稳固的。

随着大贺氏的覆亡,契丹四分五裂。迭剌部耶律氏家族的首领耶律涅里重建了契丹的部落联盟,众人欲推戴他为契丹共主可汗,他坚辞不受,仍然按照契丹的传统,立遥辇氏为可汗,自己担任夷离堇一职。之后,迭剌部的耶律氏家族世代担任契丹部夷离堇,权威日盛。

按照契丹部落的规定,夷离堇一职,三年轮换一次,但是到了耶律阿保机时,他连续担任夷离堇长达九年而不愿轮换,并由夷离堇而总知军国事。

遥辇氏的第九任可汗钦德死后,耶律阿保机不再从遥辇氏家族选择可汗,而是把象征可汗地位的旗鼓归为己有,自己担任了契丹部的可汗,从此,契丹可汗的选立转入了迭剌部耶律氏家族。

契丹原始的军事民主制和选汗制规定,如果可汗之位转入一个家族,那么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年男子都有机会成为可汗。耶律阿保机成为可汗之后,羡慕中原政权皇帝的终身制,便效仿之,到了契丹可汗改选之年拒绝让出汗位,此举引起了他的几位弟弟的强烈不满,于是逼迫其进行选举。

耶律阿保机在妻子述律平的协助下,凭借自己的政治手腕成功地粉碎了他的弟弟们发动的一次次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次“诸弟之乱”。

耶律阿保机虽然稳定了家族内部,但是其他七个部族的首领也不服,觊觎可汗之位。耶律阿保机和妻子述律平再次联手,将其他七部的首领引诱至盐池赴宴,趁机除掉了他们,彻底清除了反对势力,统一了契丹八部。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号为“大契丹国”,年号神册。契丹建国,比北宋建立早了44年。从此,契丹的夷离堇不再由公推产生,而成为了专任。原始民主制度的终结,契丹的可汗也成为了历史,表明契丹政治制度正由散漫走向成熟。

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大乱,耶律阿保机强势崛起。他先是亲率大军征服了西北的黠戛斯,西南的党项、沙陀、鞑靼、吐谷浑等,然后举兵灭了东北的渤海国,并在渤海国旧地建立东丹国,即为东契丹国之意,由皇太子耶律倍担任东丹王,以统治渤海遗民。

同时,耶律阿保机还征服了室韦、女真等部族,甚至吐蕃、于阗、波斯、大食等都向契丹朝贡,声威极广。此时契丹的势力范围已经是西达阿尔泰山,东到渤海沿岸,北至乌孤山(今外蒙肯特山)。但是对于能说汉语,擅长书法的耶律阿保机来说,南下夺取河北,进而问鼎中原才是他终极理想。

当时割据幽州的刘守光非常暴虐,导致当地的汉人大多逃入契丹,耶律阿保机趁机向南用兵,攻陷城邑,掳掠了大量的汉人。他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敦以安置这些汉人,并且在汉人中积极网罗有识之士,如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与卢文进等人,协助自己管理汉人并处理汉民族事务。

随着契丹在对外掠夺战争中,所获人口日益增多,尤其是汉族、渤海人口的大量增加,过去那种以修筑城敦的安置方式已经不能适用,于是耶律阿保机按照唐朝的州县制度,设置城郭、邑屋进行安置,并鼓励汉人继续从事农业。

辽神册三年(公元918年),耶律阿保机建皇都于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两年后,他命人参照汉字创制了契丹大字,参照回鹘字创制了契丹小字,并大力推广。

耶律阿保机以其卓越的军事、政治才干,统一了草原各游牧民族和北疆的大片领土,加速了契丹民族和北方各游牧、渔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辽天显三年(公元926年)七月,耶律阿保机由渤海国返回的途中,病逝于扶余府(今吉林农安县)。

在耶律阿保机的政治生涯中,有一个女人不能不提,这就是他的妻子述律平。述律平不仅在统兵作战方面为耶律阿保机出谋划策,还为他网罗了众多的治国人才,佐命功臣之一的韩延徽就是述律平推荐的,契丹的建国规划大多出自韩延徽之手。

述律平为耶律阿保机生育了三个儿子,长子耶律倍被册立为皇太子,次子耶律德光二十岁时就成为兵马大元帅,小儿子耶律李胡最为平庸,性格却极其凶残且嗜杀。耶律阿保机最喜爱长子耶律倍和次子耶律德光,而述律平则更偏爱小儿子耶律李胡。

耶律阿保机去世之后,当时的太子耶律倍已经二十八岁,但是述律平以太子年幼,没有能力处理国政为由,以皇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其目的就是不想将帝位传给太子耶律倍,因为耶律倍喜欢汉文化,在述律平看来,汉文化并不适合契丹民族。

对于述律平的操作,大臣们也是敢怒不敢言。为了完成易储大计,述律平开始对异己大臣进行清除,她以传统的契丹部族礼仪为由,下令这些大臣为耶律阿保机陪葬。一时间,数百位大臣成为了殉葬品。当轮到耶律阿保机生前最为器重的汉臣赵思温时,他反驳道:“亲近之人莫过于太后,太后为何不以身殉?”述律平说道:“儿女幼小不可离母,暂不能相从于地下,以手代之。”说完便毫不迟疑地挥起佩刀,砍下自己的右手,放到了耶律阿保机的棺内。最终赵思温殉葬,述律平也因此得了一个“断腕太后”的称号。

耶律阿保机死后的第二年,述律平以“投票择明君”的方式,选择皇位的继承人。她让长子耶律倍和次子耶律德光俩人站在群臣面前,大臣们认为谁适合做皇帝,就站在谁的旁边。

对于述律平的心思,群臣是心知肚明,但是殉葬之事对群臣影响深刻,于是他们纷纷站到了耶律德光身边。耶律德光顺利的登上皇位。是为辽太宗。辽天显五年(公元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到了后唐,辽太宗统一了契丹。

辽天显九年(公元934年),后唐的李从珂废黜唐闵帝李从厚自立为帝,容身于后唐的耶律倍上书辽太宗耶律德光,请求讨伐唐末帝李从珂。于是,辽太宗亲自率军南下讨伐后唐。

辽天显十一年(公元936年),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谋求称帝,以称臣于契丹,向辽太宗行父子之礼,并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乞求辽太宗出兵助其消灭后唐。

在契丹军队的帮助下,石敬瑭打败了后唐军,之后接受了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册封,成为后晋的皇帝。石敬瑭信守前言,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并约定双方永为父子之邦。当时,石敬瑭已经45岁,而辽太宗只有34岁。

 获得“燕云十六州”后,为了有效管理当地大量的汉民,辽太宗制定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统治方式,在中央统治机构中设置了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套系统。

其中北面官主要管理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事务,北面官的最高机构是北枢密院,因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也称为北院;南面官主要管理汉人、渤海人的事务,南面官的最高机构是南枢密院,因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南,故而称为南院。

从表面上看,北院和南院地位并列,但实际上北枢密院是主要的权力机构。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北面部落以下和南面州、县以下官属的不同。这就造成了南北两班朝官,虽然职掌大多相同,但官职称号却有异。南面官制大抵沿袭唐制,后来又兼采宋制而略有变通。

这种中央高度集权与地方“因俗而治”共存的“一元两制”的政治体制,使得契丹内部草原地区和农耕地区大体保持平衡。这一重要的治国政策,是保证契丹政权统治长达200余年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辽太宗还以皇都为上京,改名为临潢府,升幽州为南京。石敬瑭死后,他的养子石重贵即位,他不愿臣服于契丹,上表称孙不称臣,辽太宗趁机率军南下讨伐后晋。

辽大同元年(公元947年)正月初十,契丹军攻克后晋首都开封,后晋亡。至此,黄河以北大量土地和百姓归于契丹。同年二月,辽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 直接展露出自己想要统治中原的意图。

虽然辽太宗有意长久经营中原地区,但是契丹人蛮横习性一时难以改变,辽军每到一处便肆无忌惮地四处掠夺百姓财物,逼得中原汉人联合起来反抗契丹,最终导致契丹在中原的统治难以维持。辽太宗驻留开封不足三个月,就被迫率军北返。在北返的途中病逝于河北栾城。

辽太宗去世后,随军的将领拥立同在军中的耶律阮为帝。耶律阮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侄子,前太子耶律倍的儿子,也是后来的辽世宗。

远在皇都上京临潢府的皇太后述律平,想让自己的小儿子耶律李胡继承皇位。于是在述律平的支持下,耶律李胡率军讨伐辽世宗耶律阮,双方在幽州北部的泰德泉交战,最后辽世宗打赢了这场战争。

辽世宗乘胜追击,两军在潢河的横渡之地,隔河对峙。太后述律平得知情况后非常气愤,一度准备亲征。在契丹贵族耶律屋质的劝阻下,述律平和辽世宗耶律阮最终和解,并达成和议,述律平认同了辽世宗的帝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横渡之约”。

辽世宗耶律阮时期,政权很不稳定,契丹贵族争权的斗争更是趋于激烈。辽世宗采取非常残酷的手段镇压异己,同时重用佞臣耶律察割等人。

辽天禄五年(公元951年),辽世宗召集契丹各部酋长,准备出兵攻打后周。由于连年征战,导致民力损耗过大,酋长们都不愿意南下作战。但是辽世宗强令他们必须按期南下,同时他也亲率本部人马到达归化州(今河北宣化)的祥古山,晚上驻宿于火神淀。

在火神淀的营地,辽世宗设宴招待群臣和各部酋长,众人喝的是酩酊大醉。深夜,耶律察割率人冲入内账,杀死了沉睡中的辽世宗耶律阮,就连太后皇后等人都惨遭毒手,史称“察割政变”。

耶律察割杀死辽世宗后,自行称帝。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子耶律璟联合宗室大臣耶律屋质等率兵杀死耶律察割。之后,耶律璟被拥立为帝,即辽穆宗。

辽穆宗虽然不近女色,但却经常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天亮才睡,中午方醒,因此长期不理朝政,当时的人们称其为 “睡王”。

辽穆宗时期,贵族大臣的反叛夺位事件是层出不穷,最终都被辽穆宗血腥镇压。为了镇压反叛者,辽穆宗设立了许多野蛮的酷刑。嗜杀成性的辽穆宗,甚至对自己的近侍也是吹毛求疵,近侍拿餐具稍微慢一些,就被残忍的处死。

辽穆宗的残暴行径,激起了身边人的无比愤恨。辽应历十九年(公元969年),辽穆宗前往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境内)打猎,就在他再一次喝的烂醉如泥的时候,随行的近侍和厨子上前将他杀死,史称“黑山之变”。

在辽世宗耶律阮和辽穆宗耶律璟的时期,由于二人统治腐败,使得刚刚出现强盛势头的辽国渐趋衰微。辽穆宗耶律璟死后,辽世宗耶律阮的儿子耶律贤即位,成了辽景宗。

辽景宗勤于政事,重用贤臣室昉、郭袭等人,使辽国出现一阵清明。辽景宗对内部贵族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因而谋乱者少,上层比较稳定;对外采取不主动南伐中原的政策,仅支援北汉政权的方针。由于辽景宗体弱多病,有时无法上朝,军国大事大多由皇后萧绰协助处理。

萧绰,又名萧燕燕,大臣萧思温之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萧太后”就是她。在今天的文学影视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萧太后”的身影。

北宋立国之初,即有意要收复“燕云十六州”。辽乾亨元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攻打幽州城,萧绰派耶律沙、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等名将迎战,并充分放权给他们。双方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最终宋军大败而归。

辽乾亨五年(公元982年)九月,辽景宗耶律贤在外出打猎的途中,病逝于云州(今山西大同)焦山行宫。临终之时留下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

当时的萧绰只有30岁,而她的儿子辽圣宗耶律隆绪也仅12岁,母子二人的处境非常艰难。萧太后的父亲萧思温早于十多年前被害身亡,并无子嗣,这也使得萧太后没有外戚势力可以依靠。宗室诸王各自拥兵自重,控制朝政,这对萧太后和辽圣宗的地位构成了莫大的威胁。

为了稳定朝局,萧太后对军政权力进行了调整。先是任命战功赫赫的耶律休哥为南京(幽州)留守,总管南面军事,加强边防;任命耶律斜轸为北枢密院枢密使,管理内政事务,对契丹贵族严加管理。同时,她还任用韩德让参决大政,并撤换了一批大臣。萧太后还下令宗室诸王之间不得相互宴请,要求他们无事不出门,并设法解除他们的兵权。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操作之后,萧太后和辽圣宗的地位才算稳定下来。

萧太后当政期间,对辽国的陈旧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内政方面,萧太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实行科举制度,通过司法改革使得辽国各民族之间一视同仁。

除了内政之外,萧太后还对发展辽国军事力量做出了努力。她训练军队,对将士奖罚分明,辽国的军队一扫过去的颓废之势,士气大振。通过诸多的改革,辽国的面貌焕然一新,百姓富裕,国势强盛,一片兴旺的景象。

辽统和四年(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再次亲率三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向辽国南境发起全线进攻,意图收回“燕云十六州”。萧太后和辽圣宗御驾亲征,接连大败三路宋军。在这场战役中,北宋名将杨业(杨继业)兵败被俘,绝食三日而亡。

为了防止高丽国与北宋结盟,进而威胁辽国东部,萧太后发动对高丽的战争,最终降服了高丽国。由于辽国和北宋的长期对抗,使得辽国的契丹贵族借机威胁皇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萧太后和辽圣宗于辽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亲率大军深入北宋国境,两个月便抵达了与北宋都城开封隔河相望的澶州(今河南濮阳)。

惊慌失措的宋真宗欲意迁都南逃,在宰相寇准的力劝和坚持之下,宋真宗勉强亲征,使得前线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前锋,辽将萧挞凛战死,辽军士气受挫。

萧太后审时度势,恐腹背受敌,于是提出与北宋通好。双方最终订立的合约协定,北宋每年赠送辽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成为兄弟之邦,北宋为兄,辽国为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从此,北宋和辽国和好达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后,辽圣宗还与西夏结好,而西夏也在北宋和辽国之间摇摆,以图生存,形成了辽宋夏三国鼎立的局势 。

当萧太后扫除了一切障碍,政权稳如泰山,国势蒸蒸日上之时,她终于可以把苦心经营27年的权力交给了她的儿子辽圣宗耶律隆绪。辽圣宗亲政后,基本延续了萧太后执政时的辽国制度,反对严刑峻法,并且防止贪污事件。

辽圣宗通过科举制度大力选拔人才,知人善任,重用有才干的汉族官员,在这些官员的帮助下,进行封建化改革。在辽圣宗统治期间,辽国逐渐进入了封建社会。

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执政期间,勤于政事,在她们母子二人的励精图治下,彻底扭转了辽穆宗时国势衰微的局面,使得辽国进入了鼎盛时期。

辽太平十一年(公元1031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去世,他的长子耶律宗真即位,即辽兴宗。

辽兴宗在位期间的前两年,由他的生母法天太后把持朝政,重用在辽圣宗时期被裁示永不录用的贪官污吏,以及自己的娘家的人,使得辽圣宗以来的法制典章被严重破坏。

辽兴宗一朝,奸佞当权,政治腐败,百姓困苦,军队衰弱。萧太后和辽圣宗母子打下的基业,在辽兴宗时期开始日益败落。

面对衰退的国势,辽兴宗非但不自己我纠错,反而连年向外用兵,多次征伐西夏,迫使西夏向辽国纳贡,同时还以武力胁迫北宋多交纳岁币。常年的对外征战,加重了辽国百姓的负担,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辽兴宗对他的弟弟耶律重元非常感激,当年法天太后专权时,对辽兴宗并不信任,打算改立次子耶律重元为帝,正是耶律重元把此事告诉了辽兴宗,使得辽兴宗提前动手,以武力夺回皇权。因此,辽兴宗对他的弟弟耶律重元宠爱有加,甚至和弟弟赌博时一连输几个城池给对方。

辽兴宗在一次醉酒时,还答应自己百年之后传位给弟弟耶律重元,而当时的皇子耶律洪基(后来的辽道宗)只是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并未册封为皇太子。辽兴宗一句酒后的醉话,种下了他的儿子继位后,耶律重元父子企图夺取帝位的恶果。

辽重熙二十四年(公元1055年),辽兴宗耶律宗真去世时,年仅四十岁,遗诏由其长子耶律洪基继承帝位,是为辽道宗。

辽道宗即位之后,立即封辽兴宗的弟弟、他的亲叔叔耶律重元为皇太叔。次年,又以皇太叔耶律重元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并赐其金券,耶律重元所获尊崇前所未有。尽管如此,还是无法满足其野心。

辽道宗赋予耶律重元权力的同时,也对他进行提防。他把耶律重元的儿子涅鲁古外放为武定军节度使,让其离开京城。后来涅鲁古调回京城担任知南院枢院事,他曾建议父亲耶律重元诈称患病,等辽道宗前来探视时,趁机刺杀。但是耶律重元认为不妥,没有同意。

辽清宁九年(公元1063年),辽道宗去台子山行猎,耶律重元父子觉得时机已到,准备发动叛乱。然而这个消息被耶律良获知,他把此事密告给了皇太后,皇太后以自己患病为由召见辽道宗。起初辽道宗还不相信此事,经过一番试探之后,他才相信耶律重元父子是真的要造反。

辽道宗和亲信的大臣经过一番谋划,提前做好了防范。在耶律重元和涅鲁古父子的主使下,叛军围攻行宫。最终涅鲁古被乱箭射死,耶律重元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史称“滦河之乱”。

辽道宗虽然平息了这场叛乱,但是内部的权力斗争并未止息。参与平叛的知北枢密院事赵王耶律乙辛,事后被提升为北院枢密使,进封魏王,之后又被加封为太师,辽道宗甚至允许其四方如有军事,可便宜行事。一时间,耶律乙辛权倾朝野,于是逐渐产生了不臣之心。

辽咸雍元年(公元1065年),辽道宗册封梁王耶律濬为皇太子。辽太康元年(公元1075年),辽道宗又以皇太子总领朝政,此时朝廷内外法度修明,这使得野心勃勃的耶律乙辛的阴谋难以得逞,于是他便想加害太子的生母皇后萧观音,进而除掉太子。

据史书记载,萧观音“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萧观音生下皇太子耶律濬后,一度备受辽道宗恩宠。当萧观音看到辽道宗肆意射猎,怠于朝政,便不断向其进谏得失。辽道宗对萧观音的良苦用心非但不领情,反而逐渐疏远她。

萧观音被辽道宗冷落之后,心中悲伤,便作《回心院》词十首,并谱成了曲子,以备演奏。当时宫中有一个名叫赵惟一的伶人能演奏此词,因此得以经常出入宫闱。

萧观音在被辽道宗冷落之时,心中的孤独与寂寞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七言绝句《怀古》一首,以抒发心中的情感。诗曰:“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耶律乙辛偶然间读到了这首诗,灵机一动,计上心头。他先是命人写成粗俗、淫秽的《十香词》,串通萧观音的婢女,设计让萧观音将《十香词》手抄了一份。

然后耶律乙辛拿着萧观音手抄的《十香词》,加上那首七绝《怀古》诗中刚好有“赵惟一”三个字,向辽道宗诬陷萧观音和赵惟一通奸。辽道宗轻信谗言,勃然大怒,根本不听萧观音的苦苦辩解,诏令萧观音自尽。绝望的萧观音写下一首凄惨绝伦的《绝命诗》后自缢而死。

萧观音死后,皇太子耶律濬誓言要杀死耶律乙辛,为母报仇。然而,由于辽道宗昏聩无能,忠奸不分。最终皇太子也被耶律乙辛陷害致死。

萧观音母子先后死于非命,这在辽国激起了轩然大波,辽国的百姓纷纷为萧观音母子鸣冤。这两起冤案导致的结果就是辽国的统治阶层大失人心。然而,耶律乙辛还不罢休,大肆诛杀与皇太子关系密切的朝臣,造成了巨大的内耗。同时,辽道宗崇奉佛教,大规模修建寺院庙宇,劳民伤财,虚耗国力,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辽寿昌七年(公元1101年)正月,辽道宗去世,皇孙耶律延禧继位,即天祚帝。更为残暴的天祚帝耶律延禧上台后,辽国的灭亡也就成了必然。

天祚帝时期,辽国的统治已经风雨飘摇,但是契丹的贵族却浑然不知。辽国的腐朽统治引起了各族百姓的强烈不满,尤其是辖下的女真族不堪忍受其日甚一日的压迫。

爱好打猎的契丹贵族,经常派人前往女真人的领地强行索要海东青。这些人在女真人的领地凶横残暴,到处搜刮勒索,无恶不作,而且还常常跑到榷场中,对女真人的贡品强买强卖,并戏称为“打女真。”女真人对辽国统治者的痛恨已到极点。

辽天庆二年(公元1112年),天祚帝到混同江(今松花江)游猎。按照辽国的礼制,附近各部落的酋长都要前来朝拜这位大朝天子。酒宴之间,已经醉酒的天祚帝命令各部落酋长为他跳舞助兴,唯有女真完颜部的完颜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为意,但是完颜阿骨打从此与辽国之间有了间隙。

性格刚直的完颜阿骨打早对辽国贵族欺负女真人的行径不满,他继任女真完颜部首领后,招兵买马,打造兵器,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为反辽做积极的准备。

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完颜阿骨打率2500名女真将士,一举攻下了辽国的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之后又率军大破辽军于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

天祚帝又惊又怒,亲率70万大军讨伐女真。当时的完颜阿骨打只有两万人马,但女真的将士以一当百,把辽军杀得尸横遍野,天祚帝兵败溃逃,保住了一条命。眼见皇帝无能,大势已去,辽国内部的叛乱四起,一时间辽国陷入了内外交困。

为了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辽国统治阶层加大了对百姓的盘剥,底层百姓怨声载道,他们最初是选择逃亡,农民放弃土地,游食四方。官府为了保证税收,防止流民闹事,采取了更为严厉残酷的措施,把那些逃亡农民的税收,摊派到没有逃亡的农民身上,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破产。走投无路的农民只好揭竿而起,反抗官府。

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会宁(今黑龙江阿城)正式称帝,国号大金。此时,辽国军队的主力已经基本丧失。北宋对“燕云十六州”挥之不去的情结,使得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辽国用兵。在辽国衰微之际,宋徽宗派人从山东渡海北上,和完颜阿骨打商议联合夹击辽国。

双方约定,灭掉辽国之后,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失地,同时,北宋把每年送给辽国的岁银绢匹转送给金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海上之盟”。

在金国和北宋的夹击之下,金国还联合西夏对辽国穷追猛打,最终天祚帝被金兵俘获,之后被杀死。女真人驱赶马群将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尸体踩城了一滩肉泥。至此,辽国的主体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