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讯(记者 郑玮)近年来,在延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志丹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认真落实省委“八场硬仗”和市委“10+2+1”重点工作任务,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县域经济稳健运行。2025年一季度,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95亿元,同比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4.31亿元,同比增长2.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亿元,同比增长12.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亿元,同比增长2.5%;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31万元和0.57万元,同比增长4.7%和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51亿元,同比增长3.3%。1-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完成1.42亿元,同比增长9.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96亿元。
产业结构韧性增强。一是工业产业强基赋能。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把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把工业和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围绕LNG和伴生气两条产业链进行延链、补链、强链。1-5月份,生产原油182.8万吨,天然气6.46亿方;工业园区实现产值25.82亿元,税金0.89亿元。二是农业经济蓬勃发展。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治责任,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播种粮食28.61万亩。推进苹果产业“十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苹果挂果面积23.7万亩。加快提升设施农业发展质效,引进推广新品种6个,瓜果棚均收入4万元。以生猪繁育为主的畜牧业提质扩量,胜利集团生猪养殖项目投产运营,累计建成村集体千头猪场48个,全县出栏生猪1.5万头、羊子3.4万只。三是第三产业质效双升。大力实施“文化旅游提升”战略,保安革命旧址升级为4A级景区,“革命红都、将军故里”两张名片越来越亮。1-5月份全县接待游客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1.8亿元。积极开展各类促销活动,发放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51万元,直接带动消费480万元。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聚焦深化“放管服”改革,整合企业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印章刻制等业务,实行“一站服务、一厅联办、一窗受理”,企业开办时间全面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企业简易注销现场即时办结;采取“一项目一清单明确办理事项,一项目一专班促进开工投产”工作措施,全面推进项目手续办理进度。全县新增市场主体2165户(企业302户,个体工商户185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户),市场主体总量存续达到12881户(企业2405户、个体工商户1021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59户)。
招商引资有力有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由分管县级领导牵头,成立不同的产业招商专班,实现招商引资“一枝独秀”向“多点开花”转变。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9个、概算总投资87.91亿元,其中新建项目8个、总投资15.78亿元,续建项目11个、总投资72.12亿元。实际使用资金11.42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63.44%。
民生福祉成色更足。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支持油气企业、园区企业稳岗扩岗,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个体经营吸纳就业作用,在抓招商、兴实体、延链条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招聘教师23名、城镇公益性岗位人员58人。启动实施陕西省“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志丹项目,深入实施西部地区体教融合足球青训体系建设、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两项国家级试点,在全市率先招录高中阶段足球特长生。乡镇“幼小一体化办学”开始试点。稳步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积极推动人才、技术、服务向基层流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县域就诊率、基层就诊率分别达到90%和60%。扎实推动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加强医保资金监管,切实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梯次减负功能。
下一步,志丹县委、县政府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延安“一六四”工作布局和“12345”年度工作安排,紧扣志丹县“双强县三基地”发展定位,锚定一个目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焦“两大关键举措”(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强化“三大支撑保障”(园区承载硬支撑、营商环境软支撑、政策支持强支撑),深入开展“八项行动”(油气稳产增产、优质产能释放、招商项目落地、“五上”企业培育、重点项目攻坚、园区达标建设、营商环境保障、支持政策集成行动),聚力攻坚50项任务,扎实办好若干实事,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