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胡声里,老人自得其乐
七旬老人张长有深耕楹联28年,作品紧扣南阳风貌,屡获殊荣。退休10年,他以二胡为伴,奔波于城乡各地义务演出,温暖人心,同时醉心诗词创作,字里行间满是乡土情怀,用笔墨与弦音坚守文化初心。
笔耕不辍 联语常吟南阳春
“四圣精神,万里鹏程,兔岁早开新局面;三阳气象,十分春色,龙头大舞副中心。”这副摘得2024年南阳晚报新春联大赛桂冠的作品,尽显南阳底蕴与发展活力。作者张长有,是南阳楹联界“常青树”。退休10年,他创作楹联超万副,在全国各级征联赛事中获奖200余次。
1997年,时任南阳棉纺厂子弟学校副校长的张长有被《南阳晚报》上的一则征联启事吸引,他尝试创作了“风秀独山春毓翠;雨濛白水气含娇”,首次参赛便获奖。因为这次活动,他结识了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克锋。“克锋先生悉心教我平仄格律,还把珍贵手稿借我学习。”7月15日,说起恩师,满头白发的张长有感激地说,“他强调‘联语要接地气才有生气’,这句话我铭记至今。”
拜师之后,张长有对楹联创作的学习热情愈发高涨。他深知楹联创作对平仄、对仗、意境要求严苛,便潜心钻研《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经典。工作之余,别人休闲娱乐,他却在书桌前反复琢磨字词,为一个贴切意象绞尽脑汁。为创作南阳卧龙岗的楹联,他多次实地探访,在古柏苍松间感受历史,与当地老人交流收集素材,归来后多次修改才满意。
随着时间推移,张长有的楹联创作水平显著提升,从市楹联学会会员,成长为省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直至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2015年退休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创作,家中书桌前的台灯常亮至深夜,床头那叠被反复翻阅的书籍,如《儒林外史》《俗世奇人》《雅舍菁华》,都是他的灵感来源,为他的联语注入独特的气质。
走进张长有的家,客厅悬挂的“玉壁生辉世界风云收眼底;荧屏焕彩神州崛起乐心头”一联格外醒目,这是他2020年获全国征联特等奖的作品,巧妙融合生肖元素与时代主题。退休10年间,他4次荣获中国楹联学会年度创作奖,多次斩获特等奖、一等奖,作品与论文常见于《中国楹联报》《河南楹联》,其事迹与代表作被收录进《当代楹联家大辞典》。
尤为难得的是,张长有的联语始终紧扣南阳的发展。2007年《南阳日报》复刊25周年,他创作“廿五走风雷,版面求精,古宛蓝图来眼底;万千描锦卷,人心思变,新天红杏出墙头”,将报纸发展与家乡变迁紧密相连。他创作的180字的《人民公园》长联,既有“松抟阔绰”“柏弄浑圆”的景致描绘,又融入“蠡握商机”“亮施妙策”等历史典故,尽显南阳的山水人文。
“写联要切人、切事、切时、切地、切意,不能脱离实际。”这是张长有的创作理念。正因如此,他的联语兼具文学价值与生活气息,成为南阳楹联界的典范,在笔墨间续写着对家乡的深情。
弓弦轻诉 乐声常绕南阳城
“张老师,拉段《穆桂英挂帅》‘辕门外三声炮’吧!”10年来,南阳梅城公园的午后常会响起这样的呼唤。7月15日,张长有从琴盒里取出二胡,指尖在弦上轻轻一捻,熟悉的旋律便随着风漫开。琴声刚起,戏迷张女士便放声唱了起来。
与二胡的缘分,始于初中音乐课。那时音乐老师姚子玉总抱着二胡来上课,《二泉映月》里流淌的悲戚、《双手浇开幸福花》中跃动的明快,像种子落进少年心里。从教30多年里,二胡是他备课间隙的“解乏器”;退休后,这把陪伴了他半个多世纪的琴成了服务群众的“工具”,哪里有需要,他的琴声就在哪里响起。
“刚开始在眺宛苑拉琴,有戏迷跟着哼唱,我就试着给他们伴奏,没想到大家听得入迷。”张长有笑着回忆。后来他陆续加入笑畅艺术团、大汉乐队等6个民间文艺团体,成了团里随叫随到的“主力操琴手”。社区广场的石阶上、乡村戏台的幕布旁,只要接到演出邀请,他总会背着琴盒准时出现。
10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南阳城乡。北京大道敬老院里,《北京有个金太阳》的旋律响起,87岁的王秀英老人眯着眼睛跟着哼唱,末了轻抚琴身感叹“这调子一出来,就好像回到了梳麻花辫的年纪”;枣林敬老院里,他弓尖轻挑奏响《喜唱丰收》,清脆婉转的旋律里,仿佛有雀儿在枝头蹦跳,引得满院老人跟着节奏拍手,有位腿脚不便的老人拄着拐杖,手在膝盖上打拍子打得格外认真;马庄村文化节的戏台前,《朝阳沟》的熟悉曲调刚起,台下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便直起身子,扯开嗓子合唱起来……这一切,都成了张长有最美好的回忆。
“传统音乐不能只锁在乐谱里,得像蒲公英种子,飘进老百姓的日子里。”张长有深有感触地说。这把二胡,在他手中拉出了生活的温度,也拉响了文化传承的节拍,琴音里藏着的,是一位老者对大地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
醉心诗词 寸心永系南阳情
“到底三春爱帝乡,喜独山叠翠;莫非六创移仙境,听白水飞歌。”这副获南阳晚报征联三等奖的作品,字里行间藏着的不仅是联意,更有张长有对家乡的深情。这位土生土长的南阳人,把对南阳的爱,尽数融进了诗行里。
2024年秋,老伴白秀芹赴南昌照顾外孙女,张长有独自留在南阳,日子过得简单充实:清晨读报品诗,上午琢磨联语时总不忘构思诗句,下午操琴找灵感,晚间便伏案写诗,书桌上的台灯常亮至深夜。床头的书换了又换,《雅舍菁华》总放在最上层。他常说:“梁实秋写‘菜根香’,我写南阳的诗,也得有这份接地气的回甘。”
退休10年间,张长有醉心诗词创作,七绝、七律、宋词等写了500余首。《沁园春·万荣写意》获山西全国诗词赛二等奖,多首七律在湖南、河南等地征诗活动中获奖。作家周同宾曾细细翻阅他的诗稿,连连赞叹:“哎!诗味怪浓!诗味怪浓!”那些诗里,有南阳的山水风光,有市井百态,满是乡土气息。
张长有就连构建楹联“五切”学说时,都不忘从诗词中汲取养分。“恩师张克锋创‘龙凤韵’影响深远,我这‘五切’,也得有诗的灵动。”他翻出贴满剪报、写满批注的笔记,里面不少是他对自己诗词作品的注解,“需以诗证联,更需以联促诗,急不得却必须干。”
“千古雄关特地游,精华一镇醉心头……”这首七律,是今年5月24日张长有与好友王广银、翟江川同游荆紫关时的即兴之作。张长有正以诗为刃,细细雕琢着对家乡的拳拳热爱,在诗词的世界里续写着一位文化人的赤诚人生。
全媒体记者 赵明禄 文/图
编辑:辛灵飒 初审:杨东梅 终审:王笑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