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两房分割八房“群租”,深圳福田二房东“魔改”出租屋

时间: 2025-04-23 07:04:00

南都记者暗访的金众小区。

金众小区某楼栋窗口上张贴的招租广告。

越众小区消防器材箱柜门缺失,消防水带上面布满污渍与霉斑。

越众小区群租房门口台阶上被用做门挡的灭火器。

房屋被违规隔断,80平方米的住房被改造成8个房间,房间内电器和插线板密集……在深圳多个老旧小区内,这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群租房模式在城市角落里盘根错节,正在侵蚀着城市安全的最基本防线。市民们纷纷向南都反映这一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大打击力度,保障住户的安全。近日,南都记者前往市民反映比较严重的福田金众小区暗访时发现,将约80平方米的两居室通过“变身术”分割为8间带卫生间的微型套房,此类操作手法已被运用得“炉火纯青”,暴露出监管漏洞与治理困境。

暗访 老旧小区密集“房中房”隐患多

深南大道蜿蜒伸展,沿路花海翻涌,记者从深南大道拐入辅道后沿着竹子林七路走到道路尽头,金众小区褪色的灰白外墙撞进视线——这座建成于1980年代的老小区,和周边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记者循着报料线索找到了小区入口,入眼处便是一栋栋充满年代感的老建筑,几乎每一栋楼的外墙、单元入户铁门上都贴有出租公寓的广告,这些小广告往往只留下联系方式,并未透露明确地址。记者随机找了一个电话打过去,对方称10分钟后过来带记者看房子。在等待中介过来的间隙,记者围着小区转了一圈,发现41栋一楼的铁门虚掩着,趁机进入了楼栋内,并在一楼就发现了神秘的“房中房”,一踏入房间,尽管此时外面阳光明媚,但单元房内昏暗一片,黯淡的光线下,一条1米宽左右的过道展现在眼前,通道里被部分打扫工具、鞋架占用。

狭窄的通道两侧门挨着门,记者数了下,该单位被改成了八个“房中房”。每户单间门框上面装着电表和电闸,部分路由器的布线凌乱,转角处除了3扇紧闭的房门,还有两个干粉灭火器被随意放在地上,红色瓶身上积着厚厚的油污。

记者逐层暗访发现,41栋1单元1楼的“房中房”不是孤例,这栋7层高的楼房里,几乎每层都有“房中房”出租,因为是午休时间,整栋楼都显得格外安静,从楼梯间的开放式窗口往下看,趁着阳光正好,一楼防盗网和旁边的消防栓上晒满衣服……此时,中介告知他已经到了小区门口,让记者去40栋,说那里有一间空房可以去看看。

“每间一个月1300元,短租长租都行。”中介说着便打开一扇房门,墙皮脱落,天花板布满霉渍,房内摆着一架上下床和一个简易衣柜,显得空间局促。迈过台阶,里面“别有洞天”,左边是刚好能蹲下一个人的洗手间,右边一个不大的阳台上放着一张桌子,中介说可以在这里做饭,而这整个空间加起来不到10平米。

记者敲了敲墙壁,中介介绍屋内墙面都是用泡沫砖隔开的,隔音效果比三合板好。随后记者以房租稍高想要脱身离开,“其余的房间都租出去了,就剩这一间了,如果你嫌这里贵,旁边越众小区还有。”随后,中介又带记者来到了位于与金众小区一路之隔的越众小区,中介推荐的几处房间,里面构造大同小异,同样的逼仄和杂乱,记者注意到,房中房的楼道间摆放的手提式干粉灭火器上布满灰尘和墙灰,合格证日期已经模糊不清,依稀可见201×年生产;另一楼道间的灭火器旁边就是已经灭掉的烟头;还有消防器材箱上被贴满租房和售房的贴纸,并且有反复撕毁的痕迹。记者流露出对消防隐患的担忧,一旦出现安全隐患,这样狭窄的迷宫将怎样实现迅速撤离?中介说,“没听说过有危险,而且每个楼层都有两个灭火器,完全符合规定。”看到记者犹豫不决后中介表示,目前,符合1300元左右预算要求的就是这些,即便这样狭小的“格子间”依然很抢手,根本不愁租。

生意经 改造后租金翻番稳赚不赔

金众和越众小区地处繁华的深南大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租房的“香馍馍”。

在街边卖炒货的老何告诉记者,附近都是二房东收下来按公寓式单间改造的,但和自如等已经成型的公寓式运营不一样,属于二房东改造,房间一般都在10个平方左右,一般都有独立卫生间,但有的房型没有厨房。

老何指了指他身后面越众小区的一个阳台,说自己住在那里快10年了,“越众小区整租的两房需要5000多元,但是两室改成7间房后,月租可能就只需要1500元左右了,改成的房间越多,二房东收益越大。”在老何的摊位旁,一个自称是业主的大叔向南都记者讲述了二房东的生意经,这种改造是门稳赚不赔的生意:以金众小区附近的房租价格为例,如这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整套出租,按每月租金5000元来算,一年能拿到60000元的房租,而一旦改造成为八个房间后,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每月每间1300元来算,可以让这套房的房租翻番。因此,二房东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会在仅有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塞进更多的房间。

记者问及消防是否过关、相关部门对“房中房”现象的态度时,老何表示,这边改了十来年都没事,“反正人家改成这样了也没人查,相当于默认了,而且也能办下居住证。”记者在此次暗访中看到,这两个小区群租房内的灭火器有些跟杂物一起被堆放在角落,有些放在门口做成门挡,有些被随意放在狭小的过道里。灭火器上面大多积了厚厚的几层灰,还有的瓶身被贴上了广告。楼道上的消防栓也没有做好防护,柜子外面的透明玻璃已经破碎,接水的水管上面有很多污渍和霉斑。虽然灭火器上有密密麻麻的检修记录,但也遭到了附近住户的质疑,“既然有单位来这边检修,那这里存在‘房中房’他们也是知道的,为何没人管?”

“我们家在农村,刚毕业也没钱,哪还能挑,一同居住的人一般都是白天上班,各自把门锁上,晚上回来进自己的房间,各不干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东对记者说,他选择了住在金众小区中的一套“房中房”内,好歹也算有了自己的房间。

记者调查发现,房中房交款方式灵活,可按月或按季度付款,入住者多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员工或外来务工人员。家住金众小区的的张女士则称,“房中房”是一个不出事时没人注意、一出事就会惹大麻烦的存在。租房人舍弃居住舒适度和安全,捞个便宜;出租者将一间房化整为零,多得租金。然而,双方均心存侥幸,对安全隐患视而不见。

张女士认为要加大对“房中房”危害的宣传力度,二房东违规改造,增加了楼层的重量;改变了楼层原有的规划和结构,在房间加增卫生间,隔音差让她不堪其扰,而且卫生和排水隐患增加了,“房中房”往往存在消防设施不到位、用电用气不规范等一系列安全隐患,如果因煤气漏气等原因引发火灾,容易导致群死群伤。她建议,有关部门应对此加以规范管理,对于存在严重问题的房中房,则应该认真整改。

焦点

压缩空间背后的安全隐忧:

隔断间又打眼又接线,安全吗?

社交平台的投诉声浪与租房市场的火爆行情形成呼应,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二房东”“群租房”等关键词,发现相关讨论热烈。

有网友发帖分享“房中房”投诉攻略时透露,楼上业主将80平方米的两房一厅违法改建成6房6卫,“感觉就睡在马桶下面,走哪头顶上都是马桶”。该网友称向街道投诉后仅收到“已办结”通知却未见整改,街道工作人员答复称“已上门取证并下发整改通知书,但房东拒不执行我们无权强制”,建议其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该帖评论区俨然成为群租房受害者“吐槽”平台,多位网友留言反映相似遭遇:某小区住户家中天花板因楼上违规增设5个卫生间严重渗水,街道取证后便无下文,“街道办摆摆样子,上门取证后,说会向上反映,然后就没有下文了”;更有住户称相关部门对投诉仅作口头承诺,“连样子都不愿意摆”。记者注意到,评论区标注的问题房源集中分布在深圳几大核心城区。

记者实地暗访发现,居民最担心的是居住安全问题。他们表示小区线路、上下水管都已逐渐老化,厕所厨房改造成隔断间,租住者都是短期租户,根本不爱惜居住环境,经常发生管道堵塞情况。加上隔断间又打眼又接线,居住能安全吗?

在这场危险的生存博弈中,就曾有租客用生命安全为“隔断房”改造买单的案例。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曾公布一起案例,长租公寓托管机构为了保证和扩大利润,在装修时会把公共空间分割成小房间再对外出租,一租客向房屋托管机构公司租下由客厅改造为卧室的房间,因为房间窗口面积较大,床铺临窗摆放,且没有安装护栏。租下不久,高某从“房间”窗户处坠亡,最后法院判决托管公司对损害后果承担30%的责任。

律师观点

群租房乱象存在执法司法不到位

“即便是经正规平台管理的群租房亦无法确保绝对安全,更何况是私自改造的‘房中房’?”广东天梭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万江南指出,单套住房被违规分隔为多间出租时,建筑结构安全、消防疏散、电路荷载等各类隐患随之凸显。尽管深圳近年来针对群租房问题已开展多轮专项整治行动,但该乱象仍屡禁不止。究其根源,一方面在于高额非法利润驱使房主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则因现行监管存在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制度性矛盾——既有职能部门权责划分模糊导致的“踢皮球”现象,也存在取证难、执行难等现实困境,最终造成问题处理低效、维权周期冗长,客观上形成了违法获利的灰色空间。在中国法律实践中,“任何人不得从其违法行为中获利”是一项基本原则。深圳群租房通过普遍压缩使用面积、空间、功能最大化的方式,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由来已久。如何遏制,一直考验着深圳司法的智慧和担当。《深圳市出租屋管理若干规定》明确“违法改建出租的收益应予追缴”。福田的群租房乱象,归根到底还是执法司法不到位的问题。

万江南表示,“目前,确实也有很多人需要租住廉价的出租房,所以如果一棍子打死这样的房中房也不现实,可以通过法院发布惩罚性赔偿的案例让房东和租房者心中有根‘法律红线’,从而遏制群租房普遍违规的现象。”

圳在评

填补立法空白、明确责任、严格执法、一抓到底

把房屋隔断出租的乱象,近年来屡屡被曝光,实践中却又像“牛皮癣”一样很难根治。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从规则、执法、监督等多个层面来看,多个环节均存在系统性短板,问题的根源并非单一环节的失守,制度性困局导致中央规章与地方细则存在执行温差;在执法层面,多部门协同治理常常陷入“九龙治水”的困境;而在监督层面,投诉渠道的不畅通和执法反馈的滞后,使得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悬而未决。

房屋隔断出租乱象成为基层治理难题的一个典型缩影,其背后映射出的制度性困局与执法困境,恰似一个难解的“连环扣”,导致整个治理链条陷入低效循环。

“房中房”现象已非一日之寒,解决问题之道,还在于有关职能部门要走出靠发通知、制规定的思维,填补立法空白、明确责任、严格执法、一抓到底,在群众中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当城市天际线不断刷新物理高度,这些承载着城市运转基石的“蜗居者”,理应在治理重构中获得更有尊严的栖居方案。

南都调研 总第657期

南都深圳新闻中心深调查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