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酒店会员体系“潜规则”大起底

时间: 2025-05-12 14:51:00

各大酒店集团都视会员建设为命脉,会员体系的背面藏着哪些潜规则

会员卡的另一面,到底是“看人下菜碟”,还是“价格战”的泥潭升级?是“多边市场”的利益平衡,抑或是“生态圈成员”共赢的宏图伟愿?

我们作为消费者,如何理性看待酒店品牌的会员?又如何在“会员游戏”中掌握主动权?

1.会员的A面

会员体系本质上是多边市场的利益平衡器。

对酒店集团来说,用会员黏性对冲OTA渠道的流量绑架,建立自己的品牌护城河——集团用会员的数量和复购率向资本市场讲估值故事。

对加盟门店来说,用会员为酒店引来更低成本的住宿客人。

通常,从OTA引来的客人,门店需要支付12%~15%的渠道佣金,而来自集团的会员成本低于10%,明显更划算,这与加盟门店的利益需求一致。(当然,也会有个别门店为短期利益饮鸩止渴)

对用户来说,用会员的确定性权益降低比价焦虑,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损。

对会员权益关联方(比如会员权益中的打车、餐饮消费券)来说,抱酒店品牌的大腿,借其会员流量增加曝光率。

所以,会员的本质是生态,好的生态应该是一个生态圈所有成员(顾客、门店、品牌方、会员关联方等)都受益。

2.会员的B面

理论上很好,但最近关于“会员杀熟”的争议不断。

某消费者抛出锦江荟APP的“会员价格倒挂五倍”截图,质问品牌方:为何我一个“高阶会员”的价格,反而比其它渠道高那么多?

要知道,APP代表品牌自营渠道,而高阶会员又代表“忠粉”,这使得这种“价格错位”就充满了背刺意味,会员怒气值一下子被点燃了。

撇开情绪,回归酒店业底层逻辑,系统性“杀熟”行为在商业层面难以成立,因为它与行业核心生存法则直接冲突。

3.杀熟?不可能

酒店业真正的“二八战场”

高阶会员在业内俗称“常旅客”,商旅客户年均酒店消费频次是散客的7.3倍,是所有酒店集团拼尽全力要笼络的“金主”。《2023中国酒店业会员经济白皮书》采访了23家连锁酒店集团,头部品牌的高频会员(年入住20晚+)平均占比9.7%,贡献58.4%的间夜量,呈现显著二八效应。

以万豪为例,顶级会员(占比6%)贡献35%收入。国内酒店连锁品牌因商旅刚需占比更高,高频会员贡献率也高。以华住集团为例,铂金会员(占比11%),贡献了超50%的核心利润,这种“超级用户”现象已成为行业价值创造的底层逻辑。

常旅客消费频次高,但价格敏感度也比散客高出40%。

这种属性决定了——锁定高频用户不是靠提价剥削,而是持续价值让渡。

酒店集团推出的会员等级体系,本质是一种动态补贴机制。

以锦江荟会员的核心权益为例:

普卡会员:房价95折

银卡会员:房价9折+1.2倍积分+13:00退房

金卡会员:房价85折+1.5倍积分+免费单早+每月1次房型升级+14:00退房

白金卡会员:房价8折+2倍积分+免费双早+房型升级+15:00退房

其实就是你越“忠诚”,累积的等级便越高,能享有的品牌补贴越多——品牌通过“让利”来笼络住这些“大客户”。

类比航空业的案例可以更好理解:

航司绝不会对金卡会员抬高票价,反而会通过免费升舱强化黏性。

别忘了,常旅客住宿频率虽高,但价格敏感性也高。

调研显示,年入住酒店20晚以上的商旅用户,对价格变动最敏感。他们对比平台、选择补贴、使用返利App的频率远高于偶尔出游的低频用户,因此,一旦察觉“杀熟”信号,会立刻流失

从更长远来看,这事更不成立:如果一家酒店集团真对高频客户系统性“杀熟”,其会员体系将陷入“激励-背叛”的悖论。

《2023全球酒店业忠诚度经济学》显示,头部企业会员维系成本通常为新客获取成本的12%-15%,但高价值会员的LTV/CAC比率可达22:1(LTV=用户终身价值,CAC=用户获取成本)

所以,哪家酒店品牌也不会对会员“捅刀”——那不是背刺会员,分明伤的是自己的用户生命周期价值,还赔上了苦心经营多年才建立的品牌信任,无异于自毁长城。

4.会员“价差”真实存在

但!现实中,价差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这是酒店业的结构性问题,是一种行业“通病”。

这就得从酒店定价权的“三权分立“说起了。

一家酒店客房的定价,受多个机制叠加影响:

一是品牌总部制定基础定价策略;

二是加盟门店掌握库存与促销控制;

三是OTA平台使用自身补贴、满减券与动态分发机制干预终端售价。

其中,OTA系统更新频率高,反应速度快于部分品牌自有渠道,而加盟商有时也会为了冲量、刷业绩,赔钱上促销,短期压价至OTA甩房(典型场景就是凌晨降价促销未同步至APP),这些因素会导致“瞬时差异”出现。

说个更现实的:有时就算品牌方咬着牙誓要通过“直销渠道”打造长期会员关系,也会在一线遭遇现实割裂。

这并非一家酒店的个体问题,而是整个中国连锁酒店产业“总部—加盟—平台”三重博弈下的结构性困境

但话说回来,我们作为一名消费者,并不Care你行业困境,我只关心一个事:

假若我下单时恰好赶上了“瞬时价差”,我的损失,你品牌方管吗?

5.如何在会员游戏中掌握主动权?

管!

这种损失还真是有兜底的。

锦江荟在2025年1月1日就已推出“订贵赔双倍”政策:

银卡及以上会员通过锦江荟官方渠道预订时,发现第三方渠道在同等预订条件下价格更低的话,在离店后可申请差价两倍对等的锦江荟积分赔付。

华住在3月1日也推出“安心订贵即赔”的政策:

会员可在本人实际办理入住前提交赔付申请,华住会将在核实确认后赔付至少差价两倍价值的积分(1元=100华住会积分)。

这种机制形成实质性约束,迫使后台动态定价系统优化同步速度,并增强了品牌对价格一致性的责任承诺。

其实除了“订贵赔”,各家酒店集团也在会员权益上推陈出新、玩出各种花样。

像洲际的会员可当教育基金,抵扣子女国际学校报名费。

国内酒店集团的玩法更多,更接地气,以“锦江荟”为例,自2024年便引入了积分通兑机制、与本地生活服务绑定等措施,用直接、无套路、多样化的会员福利,强化用户粘性。

我印象中有一条最生猛的:白金会员生日免费送房,100%送房,一周预订期,没套路、下血本。

所谓积分通兑改革,是指积分除了可以抵扣房费,还可以当钱花,100锦江荟积分=2元,用于多场景支付,打通了“吃住行游”,如兑换旅游产品、出租车抵用券、锦大师美食等,这个比例在业内还是挺高的。

此举打破了传统酒店积分“只能换房”的局限,使会员体系由“封闭经济”向“开放货币”演进——我在小红书上还见过有人晒锦江荟积分兑换的明星演唱会门票,这可是用钱买不到的。

总而言之,品牌方若真为用户着想,用户是会投桃报李的。

只有当会员体系既能保障高频商旅客的确定性收益,又能激活低频用户的惊喜感体验,这才能构建穿越周期的品牌护城河。

写在最后

最高明的潜规则,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觉得了这一局——会员赚到了专属折扣,酒店集团建立了品牌护城河。

时至今日,会员体系有望重塑行业逻辑——从规模扩张跨越到价值增长,从“零和博弈”到“增量创造”,谁能提供真正的价值,谁能赢得顾客。

真正的赢家,早已把战场变成生态。

本文转自酒店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