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许启启
7月9日,国新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了“十四五”成绩单: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元人民币三个门槛,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前4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为5.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期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科技重大创新步伐加快,科技创新带动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等。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鲜明特征。过去几年,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聚焦新兴技术和绿色转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走向更成熟的发展阶段。中国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科技“突围”“破围”能力显著增强,在多个前沿领域从“跟跑者”成为“领跑者”。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绿色化、低碳化,绿色转型步伐更为坚实,绿色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中国在“十四五”时期取得的社会经济发展成就着实来之不易。从外部压力看,“十四五”时期国际经济形势尤为复杂,新冠疫情的冲击使本已脆弱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而西方大国的科技封锁、贸易霸凌更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从内部因素来看,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持续增大,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也呈指数级上升。根据相关数据,“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量将达到35万亿元,超过世界经济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可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难度之大。而且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促进国内消费、稳定房地产市场等多方面复杂因素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挑战。
即便面临内外的巨大部挑战,中国经济仍能稳住自身发展势头。在“十四五”时期的前4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为5.5%,远高于美国和欧盟。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为全球经济增长持续输出强大动力。中国始终是世界经济的动力源和稳定器,是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
中国经济巨轮之所以能在惊涛骇浪中勇阔前行,关键在于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一方面,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尤其是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能够为抵御外部冲击提供充足的缓冲空间,也能够为推动经济复苏、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拥有管理提振经济的决心和能力。在冷战结束后的30多年里,美西方鼓噪的各种“中国经济崩溃论”不绝于耳,但无一例外最终破产。究其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经济重大风险和挑战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十四五”期间中国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恰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韧性。
回望“十四五”这段“风雨兼程见彩虹”的壮阔航程,中国以超乎预期的成就回应了世界的关切。当“十五五”的蓝图即将展开之际,一个制度优势更巩固、创新活力更强劲、发展基础更坚实的中国,必将以更大的确定性为自身发展开辟光明前景,为动荡的世界注入宝贵的稳定力量。(作者系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研究员、法学博士)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