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李婷 雅安观察 黄刚 廖诗雪 摄影报道
5月22日,雅安市石棉县蟹螺藏族乡,村民刚送走一批来自成都的客人。
虽然这个乡大部分村庄平均海拔超2000米,交通并不方便,比如石棉县城到乡里的猛种堡子,单边车程要近1小时,山路蜿蜒多碎石,一侧是山崖,一侧是野草。但它凭借特色,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摄影爱好者、美术师生、游客。
这座村庄,也因此以另一种方式,看到更大的世界。

海拔2000多米的猛种堡子,被大山环绕。
2012年,蟹螺藏族乡的蟹螺堡子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随后,这个乡的猛种堡子、木耳堡子、俄足堡子也入选该名录。1个常住人口不到2800人的原始村落,目前拥有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
房顶由“石头薄片”铺就
“石头房”造型独特
“石头房”是蟹螺乡最具特色的风景之一。
它们造型独特,依地势而建,掩映在彩色花丛里、高山河谷间。
房顶由一块块“石头薄片”铺就。这些石头片与现代瓷砖的厚度相仿,但石头表面有曲折不平的纹理,顺着光线看,会绽放出当地矿石独有的红褐色、蓝黑色光泽,呈现出一种粗犷自然的美感。

石头房最具特色的是房顶
当地人打磨石头片为瓦,寻一根结实整木做梁,拌黄泥巴和其他碎石、零散木材为墙,筑成自己的住处——“石头房”。“石头房”也被称作“碉房”,距今约300多年的历史。
当地的老人回忆,过去村里石匠受人尊敬,他们专用石斧为石头造型,制成房顶。如今,保留这门建筑手艺的人已几乎不在。
另外,关于“蟹螺”之名,有几种说法。有人说,这些石头房子周围的山势形如海螺,因此得名“蟹螺”。也有传说,因为海子干涸后,当地出现了几个大海螺而得名。还有人说“蟹螺堡子”是音译,原意是箭竹丛生的地方。

鲜艳的花朵吸引来了蝴蝶
活态传承非遗
过好自己的节,迎接八方的客
才调到蟹螺乡担任文化专干的赵丹萍,也是藏族人。到这里久了,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非常乐于把民族文化展示给客人。

环山鸡节
如今,当地还保留着“环山鸡节”等民俗。每到逢年过节,就有全国各地的学者、游客等汇聚于此。“一般大家各忙各的,采集音乐、研究文字、写生绘画、学习舞蹈……”赵丹萍说道,清华大学教授赵丽明也曾来到蟹螺乡,主编了《蟹螺尔苏藏族沙巴文献整理与解读》,收录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文献抢救与整理丛书”。
关注和交流让这个曾与世隔绝的乡村,也重新渴望与外界联系。越来越多藏族村民,自觉地加入到文化传承中。村民唐伟欣最近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刺绣,因为收到了新订单,她说村里还有男同胞也主动加入了“绣娘队伍”。与此同时,村里还启动了沉浸式情景剧《蟹螺记忆》排练,把当地的特色文化浓缩在演出中。
蟹螺藏族乡党委书记山丹梅介绍,近年来当地采取“传承+保护”行动,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歌舞、技艺,积极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与此同时,当地还实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行动,打造文化展陈项目。未来,蟹螺乡还要制定蟹螺堡子等4个传统村落保护策划方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当地民宿保留了石头房的建筑特色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