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华社
国内“宅家经济”红利已褪去,曾备受资本市场关注的“在家吃饭第一股”锅圈(02517.HK),正经历着业绩失速、股价下挫等一系列阵痛。
去年1月底以来,锅圈股价一路向南,今年年初触底时市值已缩水超80%。然而,3月底开始,公司股价触底反弹,至今累计涨幅超过80%,市场情绪略有回暖。
5月20日,随着公司完成H股全流通的公告发布,锅圈股价早盘一度冲高至12%以上,但后程乏力,收涨5.82%。5月21日早盘,公司股价拉升后迅速回落,随后震荡反弹,截至发稿前微涨0.59%。
完成H股全流通
5月19日晚间,锅圈发布公告表示,合计9.38亿股境内未上市股份已于2025年5月19日完成转换为H股,该等转换H股将于2025年5月20日上午九时正开始于联交所上市。转换及上市完成后,锅圈的股本结构均为H股股份。

根据此前公告,转换及上市将涉及两名股东持有的锅圈9.38亿股境内未上市股份,于转换及上市后将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约34.1400%。
资料显示,该两名股份分别是锅圈实业(上海)有限公司及上海不约而同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前者是公司执董孟先进、董事长兼CEO杨明超、前董事李欣华等组成的一致行动人,为公司控股股东,2024年末持股比例为32.08%;后者则是独立第三方李祝捷拥有的公司。
H股全流通对港股上市公司意义重大:一方面能改善公司治理,推动股东利益协同;另一方面可增强流动性和融资灵活性,为估值修复提供支撑。此外,由于增加了市场供给,有益于提升市场吸引力和流动性。
完成H股全流通消息披露后,锅圈股价一度大幅拉升,正是基于这一系列积极因素推动。但其股价后程上升乏力,也凸显出资金对锅圈的未来增长持有谨慎态度。
面对股价的低迷,锅圈几位创始股东在去年11月承诺6个月内不减持股份。此外,公司此前已完成最多1亿港元回购股份的计划,并在今年1月拟进一步回购最多1亿港元股份。
利润下滑,两万店野心受挫?
锅圈是国内知名的一站式在家吃饭餐食产品品牌,产品组合覆盖火锅产品、烧烤产品、饮品、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鲜、西餐及零食八大类别。
于2024年,锅圈增收不增利,年营收同比增长6.2%至64.7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净利润则同比下滑8.4%至2.41亿元。

锅圈主要通过加盟模式进行全国扩张,其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向加盟商销售各类食材及产品,而其门店也以加盟店为主。
尽管锅圈曾立下“五年两万家门店”的豪言,但近年行业红海厮杀与消费谨慎趋势,让这一目标显得遥不可及。公司加盟门店规模呈现收缩态势,规模在2023年时为10300家,2024年降至10135家;门店总数也由10307家减少到10150家。
根据窄门餐眼数据,2023年以来,锅圈拓店步伐大幅放缓。尤其是在2025年扩张几近停滞,3月及4月新开门店均只有4家。另外,目前锅圈在营门店总数仅剩下8402家。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锅圈食品的商业模式本质上仍是加盟连锁,产品和模式门槛较低。这一模式收益率不高,且依赖门店的营收增长,一旦营收增速放缓,就意味着该商业模式触及“天花板”。
杨明超也曾表示,锅圈自2023年经历了一个调整阶段,消费者的客单价出现了下滑。为此,锅圈设立了“未来两年不再开新店”的基调。
在此背景下,锅圈只能在频次和复购上做文章:一是培养出爆品,如2024年99元毛肚自由火锅套餐销售额超5亿元;二是拓展到一日三餐全品类,提升消费频次;三是加码抖音等线上渠道,提升销量;四是门店结构调整,升级门店;五是强化会员运营,提升复购率。
在会员运营上,锅圈取得了一些成效,截至2023年底有2790万名注册会员,到了2024年底大幅提升约48%至4130万名。
总结
眼下,锅圈正面临加盟模式的天花板与消费疲软的双重考验。H股全流通虽为资本运作打开空间,但能否扭转颓势,仍需观察其爆品策略与会员运营的实际成效。
在餐饮零售化这条拥挤的赛道上,锅圈需要证明自己不止是“昙花一现”的宅家红利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