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面塑“守”艺人,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时间: 2025-07-10 14:17:00

近日,第二十届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吸引了全球众多旅游目的地、文旅机构和企业参加。在河北邯郸展台,磁州窑、“邯郸微笑”、大名草编、成语非遗面塑等参展作品吸引游客驻足观赏,向世界递出“成语之都 太极之乡”金名片。其中,由邯郸啸虎手艺艺术创作工作室送展的非遗面塑文创作品极具地域特色。

“C位”亮相旅游博览会

面塑,俗称“捏面人”。小小的一块面团,经过面塑匠人的巧手,变成了一件件活灵活现、造型各样的人像作品。

李春芳正在创作面塑作品

7月4日,记者走进邯郸市面塑非遗传承人李春芳的工作室,看到了由她创作的参展归来的成语系列面塑作品。

《胡服骑射》《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面塑作品在木制底座、亚克力透明塑料板的精心保护下代表邯郸文旅赴北京参展。

毛遂自荐面塑

李春芳说:“呈现的都是邯郸比较出名的成语典故,我喜欢这些作品。当现场有人说喜欢我的作品并拍照留念时,我觉得很自豪,既为邯郸文化自豪,也为能守住面塑手艺而自豪。”

现场参展时,参观者看到这些成语面塑作品就知道是邯郸的,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打卡拍照。他们还问是什么材料制作成的,李春芳向询问的客商介绍是面塑作品,他们惊呼“用面塑展现成语故事,太妙了”。

丛台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语面塑系列作品辨识度高、极具地域特色,可视可感,展出效果好。

李春芳说:“磁州窑炉火千年不熄,响堂山石窟鬼斧神工,女娲文化神秘多彩,赵文化博大精深,能用这些面团讲述家乡千年文脉,我感到无比荣幸。”

用指尖让成语“活”起来

李春芳自2021年开始陆续创作出20余组非遗成语系列面塑作品,其中5组被邯郸市博物馆收藏。今年举办的河北省首届妇女创新手工技能大赛中,李春芳更是获得特等奖。

技艺上愈发成熟,让李春芳感到,自己做面塑手艺有一种使命感。

2005年,李春芳和爱人罗小虎坚守自己的爱好,一起将软陶泥塑引入到邯郸,并开设工作室。2016年,李春芳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派面塑第三代传承人王玓为师,从泥塑转至研究创作面塑。

“姥姥是山东人,在姥姥的影响下我从小喜欢做手工。向王玓老师拜师学艺后,我更加坚定了要当一个纯粹的手艺人,踏踏实实提升手艺是最重要的。”李春芳介绍。

李春芳长在邯郸,扎根在邯郸,邯郸文化对她的创作影响颇深。她说:“能够创作出邯郸成语系列面塑,作为邯郸文旅的名片向世界展示,是长期以来扎根本土文化的‘结果’。”

李春芳认为,手工作品有温度、有感情,好的作品首先要打动自己。她的案头不仅摆放着制作面塑的工具,更堆放着“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类别的书籍。每当李春芳开始创作时,她都让自己“沉浸”在历史剧、古典音乐中,把自己融入作品,让作品有灵气。

创作《负荆请罪》时,李春芳特意将廉颇背的荆条设计成可拆卸的,让“将相和”历史典故活灵活现;在《黄粱一梦》中,李春芳用金箔点缀蒸笼,当灯光亮起,微光映射下观者仿佛看到卢生梦醒时分的顿悟;呈现《邯郸学步》的少年,李春芳用渐变色彩塑造他踉跄学步时的衣摆,让凝固的面塑动感十足。

怎么能让面塑作品与时俱进?下一步,李春芳和爱人罗小虎计划推出“邯郸成语盲盒”系列作品。“罗敷采桑”“负荆请罪”“邯郸学步”“完璧归赵”等成语盲盒此次也一同到北京参展。

李春芳介绍,参展现场成语盲盒反响很好,不同于成语系列面塑作品人物的写实风格,成语盲盒系列人物更卡通,表情较为夸张,更接近当下年轻人的审美。

面塑传承从娃娃抓起

李春芳记得当年第一个工作室的室内布置,墙上绘制着九色鹿,室内装饰着用麻绳编织的网、纸灯笼、木架子,当年吸引了很多孩子下课后来玩软陶。

如今,李春芳把非遗面塑带进邯郸市二十多所校园,孩子们边捏面人边学历史传统文化,这正是非遗面塑的魅力。

7月4日,李春芳的学生吴梓晗正在模仿老师的成语面塑作品《负荆请罪》。梓晗仔细看看“廉颇”,又在手中一块拇指大小的面团上刻几下,刻出面塑人物头部的下颌、鼻梁、眼眶、胡子的轮廓。一下午时间,梓晗一直专注于创作。

“梓晗,廉颇向蔺相如请罪,他的表情应该是愧疚的,他的嘴巴向下撇,这样刻画更生动也更符合他的心理。”李春芳拿起雕刻刀帮助刻了几刀“廉颇的嘴巴”。

“软陶、面塑制作能锻炼孩子们的专注力,创作或临摹时需要细心、耐心,在日积月累中能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李春芳说,孩子们现在学习非遗技艺比她小时候条件好太多,孩子们愿意学,她也愿意教。

李春芳的工作室内,摆放着她让学生临摹的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的形象。“刘备的耳朵大大的,手臂长长的,是《三国演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的形象。每次我讲到这里,学生们都觉得太有意思了。”李春芳介绍。

三国人物面塑

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憨态可掬的面塑作品,李春芳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作为一个手艺人,把面塑这项非遗技艺融入邯郸本土文化,助力邯郸文旅发展的同时,让孩子们学习非遗技艺,并把其传承发展下去。

本报记者曹楚琦 文/影(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