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国蓝莓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品种的不断改良和栽培技术的持续升级。科技赋能,让曾经的高价水果加快“飞入寻常百姓家”。

胶东半岛是我国蓝莓优势产区之一,记者来到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一家农业科技公司看到, 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将蓝莓苗外植体接入培养基,让新种苗更有抗病性。

山东青岛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晓彤:我们每年可以培育2000万株蓝莓种苗,市场覆盖全国30%的蓝莓产区。

记者了解到,青岛西海岸新区目前已引进试种早、中、晚熟蓝莓品种20多个。而另外一家浙江企业自主培育的“蓝美1号”,因其种植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较好等,目前全国推广面积突破25万亩,占到了2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不仅品种在加快改良突破,栽培技术也快速迭代升级。这几天,山东惠民淄角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基地的蓝莓陆续成熟。这里的每座蓝莓大棚都安装了智能中枢系统,可以实时监控棚内的温湿度变化,精准计算土壤含水量等。

在浙江平湖广陈镇,这里的高标准温室大棚内,一排排蓝莓果树整齐排列,这批蓝莓果径都在22毫米以上,可以说是“巨无霸蓝莓”。通过物联网种植技术,今年第一年种植就实现了丰产,并且提前上市。

浙江嘉兴农业科技基地负责人 丰士博:整个基地产量有所上升,基本(每天摘)1000斤左右。之前,整体价格(每斤)120元,现在调整在80到100(元每斤),但还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如今,山东、云南、浙江、贵州等地已迅速成为国产蓝莓的主力产区。预计今年我国蓝莓种植面积和产量将进一步增加。
来源: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