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视觉中国 图)
回顾刚过去的6月,文艺圈似乎充溢着“喧哗与骚动”。
6月14日,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热闹开场。意大利电影大师朱塞佩·托纳多雷领衔本届评审团,3部华语长片在主竞赛单元斩获奖项。导演曹保平凭新作《脱缰者也》时隔十年再度荣膺最佳导演奖。青年导演也不遑多让,导演王通的第一部长片《长夜将尽》获得评委会大奖和最佳女演员奖;本科毕业于清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导演仇晟,此次靠《比如父子》获得艺术贡献奖。
值得一提的是,亚洲新人单元的最佳影片奖颁发给了影片《翠湖》。这是青年导演卞灼的长片首作。影片中,卞灼采用传统东亚家庭叙事,徐徐展开外公与三个女儿及孙辈的情感勾连。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自己受杨德昌的《一一》影响颇深,“希望能够通过一个小的家族,对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做一个切片式的记载。”
而本届上影节的开幕影片,陈可辛导演的《酱园弄·悬案》,毋庸置疑是本月引发最大讨论声浪的电影作品,该片首日票房达9005.6万。2024年5月,150分钟版的《酱园弄》曾在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全球首映。不过,在遭遇口碑争议以及参演明星戏份的取舍矛盾后,片方最终决定将影片剪辑成上下两部公映。
《酱园弄·悬案》的故事背景设置在1940年代的上海,聚焦一起真实发生的“酱园弄杀夫案”:长期遭受家暴的詹周氏杀夫被捕,社会各界对判决展开激辩。不难看出陈可辛在拍摄之初,试图勾勒时代众生相的宏伟设想。只是,在性别议题争论分外火热的观点市场中,这部女性题材电影遭遇了极度两极的评价。
一些观众质疑,陈可辛在电影中不加节制地呈现“虐女”奇观,影片试图呈现女性觉醒,却缺乏坚实的戏剧内核,只剩扁平而空洞的口号,由此延伸开去,质疑男导演是否具有拍摄女性题材作品的"合法性"。不过,也有人为它辩护,认为《酱园弄·悬案》颇具叙事野心,通过一桩杀夫奇案,多维度、有层次地呈现了那个年代的女性命运。《酱园弄·悬案》豆瓣开分5.9分,创下了陈可辛从影以来的最低分纪录。
“即使口碑票房未达预期,《酱园弄·悬案》依然是2025年6月乃至全年不可忽视、值得讨论的国产影片。”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周舟认为,“创作者意图用现代视角解读民国时代的杀夫悬案,又怀揣全景展现1940年代旧中国社会图景的雄心。然而以新窥旧,留下了强行缝合的显眼针脚,以小见大,又导致了厚度不足描摹肤浅,加之对明星的过量使用,使观众关注度一再发生偏移,中断了观众与剧情、人物的深度共情。演员演得认真,也导致‘演’的痕迹偏重,而吊诡的人物逻辑难以令人信服。创作者未能做到对项目的总体控制,自己先迷失在营造的时代迷梦中。”
而本月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剧情电影《但愿人长久》,也未能逃脱文艺片上院线的宿命,票房可谓惨淡。《但愿人长久》是青年导演秦天的长片首作,在近3小时的超长篇幅中,年轻导演以一个由乡到城、追逐城市梦的女性夏婵为核心,勾勒出三代女性在城市化浪潮中的际遇。《但愿人长久》触及代际、城乡、性别、教育等多个重要命题,两年前曾获得第17届FIRST青年影展的最佳剧情长片奖。
上影节闭幕后,上海电视节紧随其后拉开帷幕。本届白玉兰奖评奖期,可谓剧集大年,《我的阿勒泰》《山花烂漫时》《小巷人家》《我是刑警》《边水往事》等逐奖热门都是过去一年的口碑之作。6月27日晚,奖项揭晓,最佳男女主角分别由主旋律题材剧《西北岁月》中的靳东,以及《山花烂漫时》中的宋佳斩获。最佳中国电视剧颁给了只有8集的精品短剧集《我的阿勒泰》。
评奖之外,剧集《长安的荔枝》陷入舆论风波。这部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剧作,将七万字原作改编出了35集的体量,刚开播即招致一些讨论。但很快,参演女演员那尔那茜“违规高考”事件,以及定向委培毁约争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6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官方发布公告称:“2008年,那某某茜在户口所在地呼和浩特市,以呼和浩特第八中学城镇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报名,但实际没有该校就读经历及学籍,相关行为涉嫌高考报名材料造假。”6日22日晚,央视播出的《长安的荔枝》将那尔那茜从演员表中除名。24日晚,原本计划排播《长安的荔枝》的江苏卫视,用一部电影“填档”。
文学领域同样风波不断,多位青年作家过去数月持续性陷入抄袭指控。2025年3月起,博主“抒情的森林”陆续在小红书上质疑蒋方舟、焦典、徐衎、李凤群等作家过往作品中,多处段落几乎照搬国内外文学作品。
6月底,《文艺报》发表评论:“青年作家创作刚起步,尤其要处理好创作与名声的关系,正确看待名利,明确创作边界,厘清借鉴、模仿、化用、抄袭、洗稿、融梗的界限,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遵守法律法规,遵循文学伦理……”
《收获》杂志官方小红书号也在博主“抒情的森林”评论区留言称,“《收获》编辑部持续关注您的笔记、讨论您指出的现象。真诚感谢您的督促!我们呼吁更纯净的原创。”
7月3日,文学刊物《天涯》发布了一条《重提“创造力”,拒绝抄袭》的推文,重申对抄袭问题的态度:“我们希望跟所有有志于写作的朋友们强调:交出你的心、激发你的创造力,才能打败虚名、时光、新技术以及所有不怀好意的质疑。”
月度图书(非虚构类):《深山欲雪》

《深山欲雪》
作者傅菲驻扎大茅山三年,暂离尘嚣,栖身山林,看河流潺潺、草长莺飞,观人间烟火、世间百态,品咂蕴含其中的大化之姿与纵浪其中的肆意与法则,生机处处而现。
这些年,关于自然和文化生态的书写不能算少,却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把人推向这一切的对立面,只成了败坏和不知珍惜的一方。傅菲用他的写作,把自然和人生动地融为一体,于是,人置身于万物之中,而万物也就在人身上体现出来。(黄德海)
月度图书(虚构类):《瀛波志》

《瀛波志》
《瀛波志》是一部奇崛诡异、学科杂糅的长篇小说。陆源化身狂作家,洋洋洒洒,炼字造词,进入纯粹欣快的写作状态中,似弗兰肯斯坦,造出一个“矛盾综合体”,将引力互斥的元素紧密联系:科学知识与奇幻玄想并存,诗与小说彼此衍生,千丝万缕,筋脉贯通,浩瀚无穷。事物的意义常常并非通过自身呈现,而是经由它的对立面显现出来,我们于《瀛波志》的“空无”中看到繁盛气象,又在“繁盛”里看到世界的“虚无”。在当下的中文写作中,陆源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文字气质,彰显着自己的价值,《瀛波志》对读者而言,是阅读挑战,也是一次文学认知上的刷新。(魏思孝)
月度剧集:《以法之名》

《以法之名》剧照。(资料图)
《以法之名》聚焦普通法律题材剧不敢写、写不透的领域——司法腐败。导演以白描的笔触,由点及面勾勒出司法系统内的复杂众生相。故事从万海案与检察官乔振兴之死展开,编织出两代司法人的命运长卷。
这部剧中没有黑帮枪战的大场面,也没有炫技一般的案件侦破过程,导演深谙把文戏拍出悬疑感的技法,让每一场对话都暗藏机锋,细腻的光影亦成为了镜头中的演员,承载着巨量的信息。在乔振兴之死真相浮出水面前,每个人都似乎藏着不可言说的秘密,每个人都可能是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也都可能成为下一个保护伞。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组成了一片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曾经并肩作战的同事,可能因立场不同而分道扬镳。即使是同样心怀正义的伙伴,也会因对正义的不同读解和追求而命运殊途。
不同于说教的表达,《以法之名》中的角色绝非正义的空洞符号。剧中每个人物既有自己职业困境的泥沼,也被家庭琐事缠绕。张译饰演的洪亮,在严肃办案时机敏圆融,不失专业风范又手腕灵活,处理家庭关系时又温柔俏皮,尽显生活情趣,这种多面性的魅力令人眼前一亮。正是这种真实可触的刻画,让观众感觉剧中人亦是身边人,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当目睹这群人在司法体系的浪潮中浮沉,在重重困境里坚守底线,进行司法建设时,那份触动才能直击心底。不必刻意煽情,也无需宏大叙事,这般接地气的真实,正是这部剧的价值所在。(张晗)
月度电影:《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剧照。(资料图)
这样一部将近3小时的作者电影,不急于表达,也不流于情绪,而是以一种沉稳、克制又丰盈的姿态展开叙事。它的成熟让我丝毫感觉不到这是导演秦天的首作。
透过康桂珍、夏蝉/夏娟、夏小芒这三个不同代际的女性,我们看见女性在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生命经验流转。祖一辈的康桂珍,是“知青落地生根”的乡土一代,强忍苦痛、少有表达;子女一辈的夏蝉则是典型的“中转型个体”,是“城市化一代”,生于乡土,却被裹挟着涌入城市,承受着传统与现代价值冲突的撕裂;孙一辈的夏小芒是“都市一代”,面临“后城市化社会”的情感荒漠,看似自由,却找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归属。
影片并未描写某种温情脉脉的女性互助图景,而是去写三代人彼此亏欠又彼此拯救的沉默情感。通过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不动声色地展现了一种真实:大多数人并不是“改变命运”的主角,而只是为了活下去不断奔波的小人物。
正如片名的深意所在——它并不承诺天长地久的幸福,也不承诺家庭的团圆、情感的疗愈、命运的逆转,而是在承认短暂、破碎、无解之后,在失落中依然愿望着“长久”。(3号厅检票员工)
月度综艺:《歌手2025》

《歌手2025》海报。(资料图)
也许有人遗憾《歌手2025》至今未能给出令人震撼的声音奇观,我反而喜欢这一季的松弛与多元。首发阵容中的四位中国内地歌手,均出身于近二十年最具特色的三档音乐选秀节目,后又都在流行文化产业中接受了一定时间的检验和锻造。这使得《歌手2025》成为大众趣味百花齐放的试验场,冲淡了争夺“歌王”的硝烟弥漫感。往季节目对铁肺高音的极致追求中,埋藏着某种狂飙突进式的时代精神;而《歌手2025》的“出圈”片段偏于丝滑转音与深沉吟唱,则传递着社会燥热退潮后的转身、摇摆与低语。这档持续十余年的经典音综,是观察集体情绪变迁的一个重要窗口。(罗雅琳)
月度戏剧:《大状王》

《大状王》剧照。(上海文化广场 图)
但凡看过周星驰主演的电影《九品芝麻官》,应该多少会对巧舌如簧、颠倒黑白的状师方唐镜印象深刻。他就是《大状王》这部粤语原创音乐剧的主角。自从2019年预演和2022年首演以来,《大状王》便在戏剧圈口耳相传,逐渐被奉为“神剧”“天花板”般的存在。
今年6月,2025 复排版本的《大状王》以上海站为起点,开始了这个乱世荒唐故事的首次巡演。“音乐剧”这个形式在常理中更加西方,但《大状王》无论是故事、内核、对白、音乐风格、舞美设计等,都浸润了十足的本土气质。三个小时的演出,节奏紧凑、情绪绵密,结构扎实得近乎可以称之为“严谨”,即便内地的观众未必能完全听懂粤语台词,也依然能沉浸其中。
出于巡演的需要,这轮演出招募了一批新演员加入,更设置了一套全新的主演卡司。两套主演卡司在呈现上都非常完整和到位,而在细节上又有着各自的风格,碰撞出了不同的化学效应。
唯一可惜的是,《大状王》本次在上海和北京的巡演,没有像香港话剧团在2017年内地巡演的音乐剧《顶头锤》那样配备现场乐队。如果想更加沉浸地体验这部原汁原味的港式音乐剧,有条件的观众还是可以考虑8月份奔赴香港。(胡说)
南方周末记者 潘轩
责编 李慕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