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举牌!险资盯上这家行业龙头

时间: 2025-07-05 00:11:00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下半年伊始,险资举牌频现。

7月4日,信泰人寿披露公告称,公司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方式购买华菱钢铁股份至3.454亿股,占该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根据相关规定,构成举牌。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年内已有15家上市公司被险资举牌,合计举牌次数达19次,较去年全年的20次仅差最后一击。

面向未来,业内人士表示,险资举牌热潮有望延续。一方面在分红险销售占比预计提高的背景下,负债端资金风险偏好有望提升;另一方面,长端利率下行,倒逼权益资产进一步发挥增厚投资收益的功能。

精准踩线5%

根据公告,信泰人寿于7月3日通过传统账户保险责任准备金于二级市场增持华菱钢铁69.09万股股票,交易均价为4.84元/股。

参与交易前,信泰人寿持有华菱钢铁3.447亿股,占其总股本的4.99%;交易完成后,信泰人寿持有华菱钢铁3.454亿股,占其总股本的5.00%。

以7月3日华菱钢铁收盘价4.91元为基准,信泰人寿持有华菱钢铁的账面余额为16.96亿元,占信泰人寿一季度末总资产的比例为0.57%,符合监管要求。信泰人寿表示,拟对华菱钢铁的投资纳入权益类投资管理。

回溯来看,信泰人寿于今年1月启动增持,并于3月底以2.01%的持股比例位列华菱钢铁第四大股东;进入二季度后,信泰人寿继续增持,直至此番触及举牌线。

信泰人寿表示,这是基于对华菱钢铁发展前景的看好及其价值的认可,支持华菱钢铁做强做优,并分享华菱钢铁未来发展的长期红利。另外,信泰人寿透露,在未来12个月内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其在上市公司中拥有的权益。

华菱钢铁作为湖南省属国有企业旗下的钢铁公司,主要从事钢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华中地区板材龙头企业。今年一季度,华菱钢铁实现营业收入300.75亿元,同比下降18.52%;归母净利润5.62亿元,同比增长43.55%;扣非归母净利润4.51亿元,同比增长39.76%;基本每股收益0.08元。

从举牌方来看,信泰人寿成立于2007年5月,是国有控股的全国性金融机构,注册地位于浙江杭州,注册资本102.04亿元。公司经营各类人身保险业务,并具备信用债、股权投资、股票直投、不动产等投资能力。

今年一季度,信泰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27.43亿元,同比下降近5%;净利润数据自2023年三季度起就处于未披露状态;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14.91%、131.78%,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逼近去年全年

2024年以来,随着入市政策利好不断,险资举牌迎来明显回暖,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

记者梳理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公告发现,2024年共有8家险企出手增持了18家上市公司,触发A股和H股举牌达20次,超过2021年(1次)、2022年(5次)、2023年(6次)三年举牌次数的总和。

步入2025年,险资举牌更是“手不能停”。截至7月4日,信泰人寿、利安人寿、平安人寿、长城人寿、中邮人寿、新华人寿、瑞众人寿、中国人寿、阳光人寿等险企已合计披露19次举牌公告,逼近2024年全年水平。

华西证券非银金融行业分析师罗惠洲指出,险资今年密集举牌背后有三大核心动因:首先,在低利率和“资产荒”的背景下,险资面临潜在的“利差损”压力,通过权益投资增厚收益具有现实必要性。

其次,新会计准则下,举牌后的会计计量方式变更有助于提升险企利润表的稳定性。

再者,政策层面持续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今年1月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提升保险资金投资A股比例,为险资举牌提供了政策支持。

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34.93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5.03%。从资产配置动向看,人身险行业股票持仓市值达2.65万亿元,长期股权投资规模为2.60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明显。

从举牌标的来看,年内被险资举牌的15家上市公司中,银行股占据半壁江山,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行业也颇受青睐。

广发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陈福认为,从盈利特点看,高ROE(净资产收益率)+高股息率等盈利较为稳定的标的是险资举牌的重要前提,但不同投资目的的举牌侧重点有所差异。从市场分布及市值分布看,以长期股权投资为目的的举牌更青睐于A股的中小市值公司,更有望实现5%的持股比例与董事会席位,可权益法入账;而以持有股票获取利息收入的举牌青睐于H股公司,无关市值大小。

国信证券非银金融行业负责人孔祥指出,保险公司通过举牌上市公司能够实现一定的会计利润平滑,降低权益工具投资的投资收益波动;但举牌也要求险企具有战略性产业眼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视角相结合。“我们预计,险企将进一步增持具有高分红、高资本增值潜力、高ROE属性的上市企业,匹配保险行业资产端长期、稳定的需求。”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