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岭南文脉弦歌不辍 广东合力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

时间: 2025-04-09 17:47:00

在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天河乞巧习俗传承人向广州市天河区检察院检察官介绍与乞巧相关的手工艺和文化习俗。

珠江水暖传古韵,非遗瑰宝绽新辉。在岭南大地的文化星空中,广府乞巧的浪漫情思仍在珠江两岸流转,香云纱织造技艺以寸缕寸金的华彩续写丝绸传奇,客家山歌悠扬的曲调穿越围屋土楼回荡着《诗经》遗响……

为保护好这些承载着先民们优秀智慧与精湛技艺的文化瑰宝,广东检察机关持续以法治之力,协同多方力量共同守护,不仅让散落民间的文化珍宝重焕生机,更为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守住乡魂留住根。

点亮千年乞巧传承路

“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广州市天河区珠吉街道珠村被誉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其传承千年的天河乞巧习俗于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2005年第一届广州市乞巧文化节正式举办以来,每年七夕节前后,广州市政府都会举办一系列乞巧文化活动,至今已有二十个年头。

活动主要集中在各大小祠堂及周边,内容涵盖传统仪式、文艺演出、工艺展示以及沉浸式园游会等,每年都吸引数万名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作为非遗重要展示场所的百年古祠堂曾面临严峻挑战。2024年初,广州市天河区检察院检察官了解到,珠村的元德陈公祠、北帝古庙、沂江潘公祠等祠堂存在白蚁侵蚀、墙面剥落、消防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若不及时修缮,会给即将到来的乞巧文化周带来安全隐患。

检察机关立即向有关部门发出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推动开展专项治理。相关部门积极响应,聘请古建筑专家团队,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修补腐朽木料,加固墙体结构,完善消防设备,并增设智能巡查系统。很快,祠堂安全隐患被逐一消除,古建筑风貌得以修复。

七夕之夜,珠村灯火通明,古老的祠堂在现代的光影中愈发显现出中式古建筑独特的魅力。祠堂里,“巧姐”们用蕉叶、丝线编织出“鹊桥”“七姐盘”等工艺品,游客穿梭于非遗市集,体验“穿针乞巧”的古老技艺,活动现场歌声笑声汇成一片。

为进一步加强乞巧文化系统保护,推动非遗项目发展和传承,检察机关在督促有关职能部门依法保护传承场所的同时,汇聚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建立常态化保护机制。

2024年9月,《广州市天河区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出台,明确将非遗保护纳入城市规划,推动乞巧节从家族祠堂走向城市公共空间。

2024年,广州乞巧·七夕节非遗活动周除了在珠村设置主会场,首次在市区CBD商圈设立活动分会场,活动吸引了数十万人次参与。“有传统有现代,这个活动很有趣。”现场的一位年轻游客乐滋滋地说道。

“保护非遗环境和载体是保护非遗的基础性工作,与保护非遗本体具有同等重要意义。”广东省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5年3月,广东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保护非遗近70项。

助香云纱“向阳而生”

香云纱以“软黄金”之名享誉世界,香云纱染整技艺即晒莨,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为丝绸染色的一种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佛山市顺德区作为香云纱核心产区,完整保留了“三蒸九煮十八晒”的古法工艺。然而,这一传承千年的技艺却一度陷入侵权泥潭。部分商家以化纤面料冒充香云纱坯绸桑蚕丝,甚至用化学染料仿制薯莨色,严重损害了这一地理标志声誉。

2024年5月,佛山市检察院接到举报后,联动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专项行动,查处假冒产品130件,罚款14万余元,震慑了违法行为。

治标更要治本。检察机关深入晒莨场、染整工厂调研后发现,香云纱面临原料短缺、传承断代、环保政策模糊等深层难题。“制作一匹香云纱需消耗大量薯莨,但本地薯莨种植面积逐年萎缩;晒莨需占用大面积草地,土地审批缺少明确政策支持。”一位传承人无奈表示,该非遗项目还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断代危机。

2024年10月,佛山市检察院组织13家行政机关召开府检共商会,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会指导。会上,各方在非遗保护、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达成共识,明确了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同路径。

如今,香云纱鉴定标准逐步完善,产品溯源系统上线,消费者扫码即可查验真伪。顺德区伦教街道专门建立了“香云纱文化产业园”,集生产、展示、研学于一体,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法治护航让千年技艺有了新舞台。”一位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

“只有凝聚共识,才能释放非遗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广东省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5年3月,全省共形成30项协作保护机制,有效推动岭南重要非遗的保护与利用。其中,对潮州市枫溪区池湖村提线木偶戏的抢救性保护以及客家山歌的传承接续,均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法治样板。

打通山歌传唱堵点

“客家山歌真出名,斗门山水有名声……”在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虾山村,87岁的非遗传承人吴宗名仍坚持传唱竹板山歌。这项市级非遗以茅竹击节、即兴编词为特色,歌词中大量引用《诗经》典故,被誉为“岭南民歌活化石”。然而,这项瑰宝却濒临失传,“年轻人觉得山歌‘土’,不愿学。”吴宗名叹息道。

2023年,斗门区人大联合该区检察院开展专题调研,发现活态传承机制薄弱是核心痛点。检察机关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迅速向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推动建立“非遗传承人梯队”。

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及时出台《珠海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细化代表性传承人认定、退出、考核机制,拟定濒危项目保护目录并制定抢救性方案。

如今,49个非遗项目启动“传帮带”计划,29名青年传承人崭露头角。在白蕉镇白石小学,客家山歌成为必修课。孩子们每周有两节课学习客家竹板山歌,期末还需登台表演。“山歌里藏着客家人的历史,唱起来特别自豪!”一名六年级学生说。

“我们以办理非遗案件为立足点,先后与人大、政协建立双向联动协作机制,积极争取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加强会商,夯实‘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协同监督合力,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益保护‘珠海样板’,形成‘1+1>2’的监督成效。”斗门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一次“回头看”活动中,有政协委员提议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如今,虾山村已打造“山歌民宿”,游客可体验采竹、编板、学唱山歌的全流程,这让村集体的年收入有了显著增长。

从祠堂修缮到打假维权,从技艺传承到机制创新,广东检察机关以法治思维破解非遗保护难题,让文化瑰宝融入现代生活。正如一位老匠人所言:“有了法治的‘根’,文化的‘魂’才能永远鲜活。”在法治护航下,岭南文脉正以更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