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斯达的车间。本栏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拓斯达的机器人产品。

拓斯达的机器人设备。
在研发实验室中,工程师佩戴VR头显与手持手柄,实时操控智能机器人移动。借助AI大模型强大的实时推理能力,机器人能够精准识别各类货物与料盘,并自主完成高精度操作。这一切得益于“小脑”——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控制平台的能力。在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拓斯达”)的研发中心,技术团队正加速测试双臂智能机器人,持续优化并验证AI大模型、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控制平台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工业场景应用。
在杭州“六小龙”爆火出圈后,广东的“七剑客”也成为热门话题。作为“七剑客”之一的拓斯达,从注塑装备起步,沿着产业链一路“逆袭”,从工业机器人到工业母机、具身智能,一路成长为行业的“黑马”。
而它们的“缔造者”——拓斯达董事长兼总裁吴丰礼,这位自称“中专学历、资质平庸”的江西退役军人,将一家注塑机配件小工厂打造成广东省首家登陆创业板的机器人骨干企业。
在吴丰礼眼里,拓斯达是一家草根型的创业企业,一路走来跌跌撞撞,走过弯路也栽过跟头。“我们离成功还很远很远,但比较幸运的是,我们一直在成长。”
不做产业链“二传手”
在创业圈里,成功并不只属于聚光灯下西装革履的企业家。常年穿着白色T恤衫讲述“让工业制造更美好”梦想的吴丰礼,三次“冒险”转型,造就广东机器人上市第一股。
时间回溯到千禧年前后,刚满21岁的江西青年吴丰礼结束军旅生涯后,背着行囊走出东莞火车站,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到东莞“寻梦”。
他的第一站是东莞一家机械制造公司,并出任机械销售员。年轻好学的吴丰礼脑子灵活、勤奋好学,表现出惊人的“拼劲”。与普通的销售不一样的是,吴丰礼不追着客户要订单,而是一头钻进车间观察注塑机运行,为企业真正解决痛点和难题。“当时客户特别信任我,我的订单也相对比较多,也挣下了第一桶金。”吴丰礼说。
彼时东莞正值机器人发展的萌芽期,刚好积攒到一定的资金和资源后,吴丰礼意识到“创业”的时机来了,这也是他的第一次冒险。2004年到2007年,吴丰礼就做一件事——为客户做解决方案。“客户有什么自动化需求,我们来出图纸、做方案,然后再交给上游的供应商做生产,最后由我们来做整合。”吴丰礼说:“这三年,我们只做销售,不用打磨产品。我们就像个销售团队,白天跑业务,跟客户拜访、签约;晚上复盘,总结经验,如此反复。”
直到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球,东莞正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阵痛,同行在收缩业务,但这位退伍军人却从危机中嗅到机遇:中国制造业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于是,吴丰礼“反其道而行之”,开始了第二次冒险,以50万元资金创立了拓斯达,从做注塑机的周边设备起家。
“代理销售商终究是产业链的‘二传手’,无法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稳固的基础,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才是关键。”吴丰礼说:“当时的拓斯达,是一个无资金、无专业、无背景的‘三无’企业,团队就只有两个人,以及怀揣着一个朴素的梦想。”
当时吴丰礼在思考,不再追求销售,要追求产品品质为核心竞争力,就要想到客户到底需要什么,能为客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于是在仅有的资金和人力物力上,吴丰礼选择了注塑机的周边设备。为了研发适应市场的机械产品,吴丰礼整天泡在车间里,跟研发团队一起探讨设计图纸。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创业理念:拓斯达就是要解救那些在恶劣、枯燥,对人体有伤害的环境中工作的人,让工业回归自然之美,让人类能够回归更有创造性、更轻松的工作中,而不是靠着机械的劳动去赚钱。
这一次,吴丰礼的冒险又赢了。“机器设备在那个年代是很赚钱的,从第一个月开始就盈利,拓斯达在2010年就有差不多1亿的资产了。”
2014年,当拓斯达挂牌新三板,吴丰礼却主动“革自己的命”——他认为,做配套设备终归是产业链配角,要成为推动制造业升级的主角,必须掌握核心技术。于是,吴丰礼力排众议,在2015年将企业战略转向工业机器人研发。而这场“豪赌”在2017年迎来回报——拓斯达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广东首家机器人上市第一股。
造“会干活”的机器人
在人工智能如火如荼的今天,广东的人工智能产业也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据统计,全国每生产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1台是广东造。
随着“人工智能”号角的吹响,尝了“头啖汤”的拓斯达迎来了高速发展。作为“广东机器人七剑客”之一的拓斯达,是机器人行业内为数不多实现“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下游集成”多维覆盖的企业。
“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新一代科技浪潮,正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吴丰礼看来,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为人工智能赋予一个“物理载体”的融合。这将打破信息技术(IT)与运营技术(OT)的壁垒,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物理世界的运用。
人工智能的探索是吴丰礼的第三次冒险。在拓斯达车间,这一变革清晰可见:拓斯达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控制平台,从底层硬件到上层软件实现全链条国产化,开放超400个标准接口,全面支持Python、C++等主流开发语言生态,以此实时解析LLM(大语言模型)、VLM(视觉语言模型)、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等多模态大模型的语义指令,让大模型“看得懂”“听得懂”,并实现自然语言指令到机器人动作的端到端转化。
凭借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控制平台,拓斯达成功入选“2025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优质企业”名录。这意味着拓斯达从单一的“机器人控制器”技术,迈向更为先进的“具身智能控制平台”的关键生态位上。
“人工智能助力机器人完成‘体力’到‘脑力’的升级。”吴丰礼表示,传统机器人是编程式控制,属于执行系统,侧重于“体力”,如精度、速度和刚性。而智能机器人则基于生成式技术,是智能决策系统,在保持体力优势的同时,更加强调“脑力”层面,包括感知、学习、决策和指挥能力。
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丰富的制造业场景和工艺积累,为这场智能革命提供了绝佳试验场。驱车驶入东莞市大岭山镇连平村,一栋栋蓝白相间的现代化工厂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拓斯达依山而建的近200亩智能设备总部基地,满产后机器人年产能将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4倍以上。
但吴丰礼更看重的是如何让数万台产品在客户生产线上实现智能化作业。“让机器人‘会干活’,需要大量的工业数据进行反哺和训练,这些数据是燃料。”他透露,拓斯达正与政府寻求合作,依托广东丰富的制造场景和自身多年的工艺积累,共建工业应用场景和数据采集中心。近期,联合智谱成立新公司,整合拓斯达的机器人制造与工业场景经验、智谱的大模型算法优势,推动机器人从“能干活”向“会干活”进化,争取为智能制造注入新动力。
站在智能设备总部基地的车间里,吴丰礼坦言:“制造业没有捷径,我们从未放弃对前沿技术的探索。”拓斯达研发技术人员占比超过30%,持续投入研发资源,推动技术突破。这种“以制造养研发”的模式,让拓斯达在激进创新与稳健经营间找到平衡。
在吴丰礼眼中:“机器人产业没有终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具身智能将成为推动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我们也会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文:叶永茵 林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