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朱啸虎退场,vivo入局:谁在赌机器人市场的“反共识”?

时间: 2025-04-03 21:36:00

文|摩根商研所

在这个AI人形机器人爆发的前夜,有人浇了盆冷水。

曾经压中ofo、饿了么、滴滴的朱啸虎,高调宣布退场人形机器人领域,朱啸虎认为“我们最怕的就是市场共识高度集中,商业化又不清晰。我们从来没有在这样的案例上赚过钱。”

诚然,在市场分歧时布局,在高度共识时离场是朱啸虎一贯的“反共识”策略,但这一举动还是引发了人形机器人创业者的集体不满。

经纬张颖在朋友圈直言“以后机器人公司谁还会跟他聊,更不用说拿他钱”,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则公开表示,朱啸虎的投资逻辑更适合“快餐式项目”,而人形机器人需要长期深耕。

不过也有人发现,在朱啸虎打扫退场的时候,vivo却高调宣布入场。

3月25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现场,vivo宣布成立「vivo机器人实验室」,正式进军机器人行业。

做手机的vivo,怎么也开始“不务正业”了?

vivo需要一个不属于手机的故事

朱啸虎的退局其实彰显了一件事,那就是当下机器人市场,不挣钱。

“商业化路径不清晰”对资本而言,就是死罪。资本方就是那个要借腹生子的财主,而不是跟你两情相悦的爱人,它们要的是今晚洞房,明早生子,十月怀胎都嫌慢。更何况目前的机器人市场,确实让人短时间看不到落地的画面。

很遗憾的说,虽然我们现在能看到机器人走路、跳舞等表演,好像已经迈进了一大步。但实际上它们眼中端杯水才是更难的动作。

拿宇树H1机器人为例,它的关节活动范围只有19个,这也就意味着它的运动控制能力还远远不达标。去年全球发布的各类人形机器人产品过百款,比过去20年加起来都多。但实际上大部分仍处在实验室阶段,做一些固定动作,或者需要人为“遥控”。

还拿风头正盛的宇树举例,科研类高校才是宇树的订单主力。

换句话说,当下的机器人市场,其实就是很直白的“校园玩具”。科研价值大于商业价值,也就是朱啸虎所谓的“商业化路径不清晰”。

那么说回vivo,这么“不赚钱”、“难落地”的机器人,vivo还要急着进?

要知道vivo一直强调“本分”管理,要求团队用专业管理方法论保证“准确决策”。其中以三个闭环的方法论为标尺。这三个闭环分别为体验闭环、商业闭环、心智闭环。

但“商业化路径不清晰”也许与商业闭环的方法论有些冲突,就可能显得vivo入局家庭机器人有些“不本分”,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从国内手机份额上看,vivo成绩还是很不错的,但随着华为与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压力也就随之浮出,在“第二曲线”蔚然成风的态势下,vivo可能也到了要讲一段不属于手机的故事了。

不得不说,vivo切入点的选择还是很明智的。

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表示vivo将重点孵化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让机器人“看得懂场景,听得懂需求,给得了回应”。

所谓“大脑”和“眼睛”,无非是AI和传感。聚焦到“眼睛”和“大脑”,自然而言就避开了当下宇树们的优势区,避开机器人硬件劣势,才能让故事更好的讲下去。

讲故事自然绕不开一个经典的开篇,而百万年薪招人才恰是一个不错的“标题”。

这是需求也是诉求,千金之下,马骨的定义不拘于此身,vivo也一直在AI方面屡增投入。

2023年末,vivo副总裁周围在媒体采访中表示“vivo大模型现在每年20-30亿的投入成本,人才和设备各占一半,人才成本平均税后100万元。公司对大模型投入定义为高规格投入,没有设置上限”。

但如此高成本、长持续的AI领域深耕,结果却在去年闹了个乌龙。

去年9月份,河南郑州一网友在用vivo WATCH GT手表询问无聊怎么办时,手表回答可以进行自杀或者自残。

尽管vivo方迅速回应:上述回复内容是来自公开互联网的错误信息,目前技术团队已经修复并升级。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vivo如今的AI技术,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这聚焦的“大脑”,可能没有那么灵光。

家庭机器人的现状,一地鸡毛

除了“大脑”问题,vivo选择的家庭机器人场景,当下的发展也许没有那么美好。

业内不少从业者认为,机器人目前最有可能实现落地的场景是B端,例如安保、导购、工业搬运等,因为这些场景比较固定,需要的算力与设计比较亲民。

偏偏vivo聚焦的点是家庭场景。

提到“个人”、“家庭”、“机器人”这几个高敏词汇,不由的让人想到——扫地机器人。要说现在就落地实用的家庭场景机器人,也就这么一个。

至于那些还在实验室里“洗衣做饭”的,先修出来个“人样”走出实验室再做讨论,AGI都落不了地的局面,不要贪ASI的变现。

但很显然目前的扫地机器人场景,可谓是一地鸡毛。

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巅峰时期科沃斯市值破千亿,石头科技市值也有670亿,三年时间过后,科沃斯356亿,石头科技449亿。

2024年三季度财报中,科沃斯净利润603.9万元,同比下滑69.21%,石头科技三季度净利润也同比下降了43.4%。

而且第三方平台上,扫地机器人也一直是投诉界的常客,黑猫投诉中,“扫地机器人”有关的投诉高达10589条,涵盖从性能到售后、到价格方方面面。

与市场相匹配的是扫地机器人品牌的大面积关停,连雷军投资的睿米也在去年底宣布终止运营,可见一斑。

那么如果vivo做这个当下家庭智能机器人唯一能落地的项目,又能有多大的市场想象空间?

不过就算vivo不按手机做产品的思维去做“大脑”和“眼睛”的生态,当下大面积退烧的扫地机器人项目,又有多少客户需要vivo的toB服务?

可以推测,vivo如果选择扫地机器人的路子,走的可能会比较艰难。

那除了扫地机器人,剩下的就是那个还没落地的家用人形机器人,又或者是未来诞生的什么新业态了,但对于跨界的vivo来说,短期商业化路径不清晰的情况下,能支持多久?

换句话说,家庭用的人形机器人,能在3-5年内落地吗?vivo的手机业务能为家庭机器人故事输送多久的笔墨?

其实从这个选择也可以猜想,vivo可能也想如华为、小米一般构建起一个完备的家庭生态,但很显然家庭机器人这个切口在短时间内并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在家庭机器人场景倾尽资源,不如继续深谙自己的手机AI。

vivo创始人兼CEO沈炜也曾表示,AI技术是智能手机从“工具”向“智慧伙伴”转型的关键,未来手机将更主动地理解用户需求。OPPO的CEO陈永明更是在内部公开信中,就直接将2024年定义为AI手机元年。

而vivo手机的AI功能也并非完美,之前的AI订座、AI搜索、AI证件照背景替换等功能,更像是AI技术的场景延伸而非创新。

胡柏山也在采访中承认“我们当时展示的功能就是点个外卖,说能点成功。其实每一步成功率只有 85%,跑三步就跑不动了,时间也很长,这个体验只是个模型,用户体验根本不好。”

AI喷涌的时代,也是“技术脱敏”的时代,当大家被一次又一次“XX技术变革”、“首个XX技术”刷屏的时候,会发现如今的很多所谓的创新,本质上是“细节优化”或者“场景延伸”,而不再是真正的生态改变。

对于vivo当下的情况而言,在没有更完备的计划、更果决的跨界态度之前,也许聚焦到自身本职业务上,在AI手机浪潮之下,不断完善自身的AI技术,才是不乱搞的本分。

难夸的界,难拍的板

也有人会问,为什么vivo不像华为、小米一样进军汽车领域呢?

胡柏山曾表示,vivo选择一个新赛道,“不会看是不是风口,也不会单纯的看市场规模,而是去看与我们的核心能力是否匹配,以及我们能不能进去给用户创造价值。对于vivo的基因而言,相比于汽车行业,机器人是更好的选择。”

我们且不管家庭机器人到底是不是一个好选择,但以vivo过往的布局和领导思维来看,vivo可能很难拍板进军汽车行业。

vivo一直以来都很少“跨界”,也因此可能缺少一些跨界做产品后的品牌粘性。

除了手机、耳机、平板、手表这几项常见的vivo产品外,vivo很少有跨界产品,在vivo官网的商城中,你甚至能看到公牛的台灯和绿联、百度的音响,可见vivo在跨界产品上的匮乏。

小米SU7上市的首月,锁单88000辆,其中60%都是“天使单”,即这些用户没有试驾过,没有看过车,就直接下单了。

这就是品牌的粘性,小米是个跨界老玩家,现在你哪个领域没看到小米标,还会有人专门去喊话雷军布局一下。

vivo没有品牌粘性吗?有的,能做到这个市场占比自然不俗,但大多都聚焦在手机这几个品类上,可能品牌粘性的延伸程度没那么高。

再者,vivo领导班子的决策习惯,可能很难拍板造车。

雷军当时提造车时,一样是大面积的不看好,雷军的态度是什么?用钱砸。1080亿拍桌子上,一句“亏得起”,比什么都有用。

这个画面转换到vivo领导上,会不会有些许的违和感?

汽车跟手机是两回事,这种巨额投入且充满不确定性的项目,需要一把手果决的拍板才能实现,甚至一把手想干都不一定顺畅。

余承东是很果决想造车的,但华为对外一直是强调“不造车”,结果是四年“五界”,在这种自我拉扯的氛围中,余承东在内部诸多的反对下,依然实现了“没有华为标,但是其实都是华为车”的实际情况。

但沈炜是一个讲究“本分”的领导。沈炜对本分的理解是:本分是凡事追求长远而不只争朝夕的态度,本分是所思所言所行高度一致的践行,本分是不为果只埋头种因的执着。

从vivo布局家庭机器人这点,也能看出vivo的“本分”思维。

vivo之所以着重研究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本质上就是延续自身在AI大模型和影响领域的积累,而博鳌论坛现场展示的“vivo混合现实头显”,其实就是vivo视觉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据悉即将发布的 X200 Ultra 上,也会集成 vivo 在影像领域最新技术突破。

往好了说,这是跨界时将自身优势尽数发挥的选择,是生态的另一种延续;往差了说,这也许是跨界怕失败,选了个旱涝保收的稳妥打法。

看起来vivo是在讲一个不属于手机的新故事,但方向上还是老技术、老优势的延伸,无非是开了个新窗口、新链接罢了。在这基础上成了皆大欢喜,失败了成果也是手机通吃的。

本分并非坏事,这是支撑vivo能做到当下国内手机市场高份额的根基。但对于未来的尝试和突破而言,本分也可能成为vivo跨界的阻碍。

就像万维钢老师说的那样:“总想四两拨千斤、少花钱多办事儿、以20%的投入解决80%的问题,那是走不远的。中国必须有人宁可选择费力又费钱的路。”

技术的研究是如此,品牌的跨界突破亦是如此。也希望vivo能在保持手机业务的前提下,多多尝试新业态。倘若没有合适的项目,不如坚守大本营,把AI手机做的更好才是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