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夏陵博物馆眺望贺兰山。
西夏陵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瑰宝,不仅讲述着一段珍贵的历史,更昭示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上,西夏陵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必将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滋养,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西夏圆形方孔钱。
金头饰: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陈列于西夏陵博物馆的一件金头饰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件重量达到200多克的精美饰品,使用大量莲瓣、联珠纹进行装饰,莲瓣联珠纹在唐宋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呈现出浓厚的中原文化底蕴,是极为罕见的金头饰精品。金头饰中间还有9个推测是镶嵌宝石的基座,但宝石出土时就已脱落不存在。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介绍:“它的侧面,还有一个人面鸟身的迦陵频伽的造型,应该说是西夏高超的金器制造水平的一个真实体现。”
迦陵频伽又称妙音鸟,这一形象在西夏文物中的出现,充分说明了佛教对西夏历史文化的影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价:“西夏陵见证了11至13世纪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独特进程。”金头饰上中原风格的莲瓣联珠纹与迦陵频伽和谐共存,正是这种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西夏扁壶。
西夏扁壶:多元文化的交织交融
西夏在学习中原制瓷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陶瓷体系。出土的西夏时期文物中,有数量相当可观的瓷器,部分器物表面施以剔刻花纹装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当属扁壶,扁壶的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这样的造型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壶演变而来,扁壶腹部的圈足起放置平稳的作用。
“我们博物馆馆藏的西夏瓷器大约有800件。”师培轶介绍道,“比如扁壶的装饰技法,如卷草纹、牡丹花纹饰,是受中原传统制瓷工艺的影响,而这种扁壶又明显具有游牧民族的特征,所以在西夏的瓷器身上体现着多元文化的融合。”
上述介绍准确体现了西夏瓷器的文化特征——既吸收了中原先进的制瓷技术,又保留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器用传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陶瓷艺术。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西夏陵出土文物呈现出一幅文化交融的绚丽画卷。宁武窑瓷器既有中原风格的青白瓷,又发展出独具特色的褐釉瓷;货币体系里,西夏自铸的圆形方孔钱与宋钱并行流通,形成跨民族的经济共同体。这种融合深刻影响着西夏的社会文化生活。

《番汉合时掌中珠》。
世界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
师培轶在解读这些文物时强调:“西夏文物中也体现着中国的印刷历史,比如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证明了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源地在中国。”1991年出土的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被确认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比欧洲古登堡活字印刷早约400年,这一重大发现改写了世界印刷史。
文字与印刷术的成就更令人瞩目。西夏文在汉字基础上创制,发展出6000余个特征鲜明的字符;《番汉合时掌中珠》这部双语词典,成为当时民族语言交流的桥梁。师培轶强调:“这些创新证明,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中华文明的积极共建者。”这种在文化交流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是西夏历史文化最宝贵的特质。

西夏陵博物馆中的残碑。 记者 李振文 摄
西夏陵的当代价值与启示
2025年7月11日,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站在申遗成功的新起点,西夏陵的价值阐释正向纵深发展。
“神秘的西夏”VR体验项目让观众“穿越”千年;研学活动中,青少年通过木活字印刷、贺兰石雕刻等非遗体验,触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脉络……
这些努力背后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当国际社会肯定其“符合世界遗产标准”时,不仅是对古迹本身的认可,更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模式的认同。贺兰山下的西夏陵,正以世界语汇讲述着一个伟大的中国故事: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这正是古老东方智慧对当今世界的深刻启示。
记者 王敏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