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摘自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
在德惠市大房身镇礼德家庭农场的大棚里,一串串水珠从智能喷灌系统洒落,黄瓜藤蔓与白菜苗床整齐摆放,香瓜藤与快菜组成错落有致的立体农业图景。农场负责人张礼德拿着湿度检测仪穿梭在垄间,这位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农人,用15年时间破解了“时间差种植”的增收密码。
“早春香瓜需要35℃催芽时,套种的白菜正好处于耐寒期;等盛夏黄瓜进入丰产期,叶菜刚好完成采收。”张礼德轻抚着翠绿的瓜秧介绍道。通过精准计算27种作物的生长周期,他打造的“瓜菜轮作矩阵”,让单棚年均产值突破4万元,是传统种植收益的三倍。
在黄瓜架下的空隙处,整齐排列着4000株白菜苗,“这些额外套种的‘空间经济’,按每株3元算就是1.2万元纯利。”张礼德笑着算起了他的“经济账”。
这样的丰收并非偶然。凌晨四点的温湿度监测、根据白菜叶卷曲度调整株距、预判黄瓜授粉期的湿度变化……这些凝结着10年经验的“土办法”,让张礼德与作物建立了独特的对话机制。即便在寒冬,他的暖棚仍能通过3层覆膜技术保持18℃恒温,实现香瓜提前45天上市。
“市场需求就像跷跷板,单独种瓜或种菜都很难平衡。”谈及转型初衷,张礼德仍记得2012年白菜滞销时的困境。如今通过错峰种植,他的农场不仅实现365天持续供应,更以“时间差”赢得价格主动权。当周边农户刚播种时,他的头茬香瓜已进入电商平台的预售名单。
在水雾弥散的大棚里,智能喷灌系统正将营养液精准送达每株作物根部。张礼德的种植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作物的“生物钟”:香瓜苗期25天需光10小时,白菜莲座期湿度保持70%……这些数据将与市农科院的物联网系统对接,形成可复制的“时空种植模型”。
来 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