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遇到什么挑战,都不轻言放弃”| “校友回湘·杰出校友面对面”专栏
“校友回湘”寻访组专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周笑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炎炎
人物名片
周笑,湖南师大附中1991届毕业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新媒体管理专委会理事长,上海演讲与口语传播专委会副会长,全国高校智库中心研究员。在新媒体等领域教学与研究经验丰富,主持多个学术研究项目,获第十四届上海社科专著二等奖、全国教师理论论文一等奖、第十届上海新闻论文三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复旦大学校赛特等奖。
人物素描
她曾是“电视湘军”黄金时代的亲历者,也是新媒体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从湖南经视的新闻一线到麻省理工学院新媒体实验室的学术前沿,从传统媒体的改革浪潮到数字时代的传播思辨,周笑用近30年的职业生涯,诠释了一位学者如何以实践为底色、以学术为锋芒,在时代变迁中锚定方向。
“我也曾是湖南媒体人,见到你们很高兴。”在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见到周笑教授,感觉格外亲切。人如其名,她说起话来满面的笑容让人心情愉悦。从“电视湘军”的实干派到新媒体研究的领军人物,她始终保持着对媒介本质的追问。而梦想启航的地方,源自岳麓山脚下湖南师大附中那片美丽、活跃的校园。
“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
“好久没有回母校了,不知道操场上的几棵大树是不是还在。”对附中的回忆,就这样拉开了:“初中、高中6年附中时光,记忆是非常丰富和多层次的。”因为寄宿的关系,她和同学、老师间的交流格外多,关系也特别好。
“附中给我最好的人生教育,就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自己的方法解决。”周笑记得,寄宿生一周只回去一次,但从家里骑单车到学校,得要差不多一个半小时。“早上6点多就出发,7点多到校,还要参加早自习,这对毅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用的。 ”
自律、有毅力,在附中养成的品质让周笑在日后的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挑战,都不轻言放弃。1996年,周笑踏入湖南经视,开启媒体生涯。“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成为她职业生涯的底色。
1999年,她短暂加入澳门卫视新闻部,参与国际新闻制作,让她对跨文化传播有了更深的体悟。周笑认为,传统媒体时代的实践经验为她后续的新媒体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接地气”视角:“只有真正理解内容生产的底层逻辑,才能在技术变革中把握媒介价值的本质。”
从“做内容”到“解构内容”
2005年,周笑在复旦大学获得企业管理博士学位后,选择从媒体人转型为学者。这一选择并非偶然——在电视台工作时,她已观察到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困局:“当观众开始用鼠标投票时,我们不能再仅凭经验做节目。”她将研究方向聚焦于新媒体经济与管理,试图从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的交叉视角,解码数字时代的传播逻辑。她将媒体从业经验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专注于新媒体传播、媒介经济与管理等领域,逐渐成为学界与业界公认的跨界学者。
批判性思考贯穿她的研究。作为博士生导师,周笑常对学生说:“不要做书斋里的理论家,要成为能解决真问题的研究者。”她将媒体从业经验融入教学,开设的《新媒体管理》《媒介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以案例研讨和项目制学习为特色。
面对生成式AI、元宇宙等新技术浪潮,周笑保持审慎乐观:“技术终将回归人性。学者的使命不是预测未来,而是为人类驾驭技术提供思想工具。”
校友对话
长沙晚报:您如何看待AI对新闻生产与传播的伦理挑战?
周笑:AI确实带来了效率革命,比如自动采编、智能推荐等,但也引发了深层的伦理争议。例如,算法偏见可能导致信息茧房,而深度伪造技术可能冲击事实核查的公信力。我的研究主张“技术谦逊”——AI应作为工具服务于人的价值判断,而非替代人类的主体性。我们正探索建立AI内容审核的“人机协同”模型,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长沙晚报:人工智能挑战下,传统媒体的破局之路在哪?
周笑:传统媒体的破局需回归“内容本质”与“价值锚点”。AI虽能高效处理信息生产与分发,但深度调查、社会洞察与人文关怀仍是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建议传统媒体以“技术赋能+价值深耕”双轨并行:一方面利用AI工具优化采编流程、实现精准触达;另一方面强化内容的公共性与思想性,例如在算法时代打造更具穿透力的深度报道。同时,可通过“媒介融合”拓展传播场景,如借AI技术讲好本土故事。破局关键在于平衡效率与温度——技术是手段,坚守社会责任的初心才是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