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赵城金藏的由来
赵城,是山西洪洞县的古称。《赵城金藏》,是赵城广胜寺所藏的一套刊刻于金代的佛学经典,共有700余卷,距今有800多年了。这部经典堪称现存所有藏经的祖本,包含了东汉时期西域佛教名家的译经、东晋时期西域佛教学者所译经典、唐玄奘等人所译佛学经典以及我国历代佛教著名学派大师们的著作。

赵城金藏
金代潞州,即今之山西长治,有一个尼姑名叫崔法珍,她笃信佛教,总想着为自己的信仰做点什么,就想着要刻印一部《开宝藏》。
《开宝藏》是北宋时期刻印的经藏,是我国历史上刊刻的第一部成规模、集成的大藏经。崔法珍所要刻印的,就是这一部。
然而刊印一部如此规模的经典,光想想肯定是不行,得有大笔的经费投入。崔法珍自己是没有的,钱财只能靠募捐。为了表达自己的决绝,崔法珍砍掉了自己的一条手臂,然后四处弘传佛法,表达刻经的愿望,募集钱财。
崔法珍所过之处,百姓无不感动,纷纷自觉出钱捐助,崔法珍用募集到的钱延请书匠,按照《开宝藏》的版式和内容开始刊刻。断断续续用了近30年才算完成。
经藏刊刻完成之后,存于解州(今山西运城西南)的天宁寺,后又运到赵城的广胜寺,先是存于弥勒殿中,后又移藏于寺内的飞虹塔。
飞虹塔,是一座八角十三层琉璃塔,塔身由砖砌成,外表镶嵌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琉璃瓦,每天日出之后,太阳光照射在七色琉璃瓦上,整座塔流光溢彩,仿佛沐浴在彩虹之中,故被世人称为“飞虹塔”。
广胜寺的僧众知道这部经典的宝贵,一代代爱之如命,从不轻易示人,这一放,就是700多年。

二、惊人的发现
1933年,有一个自幼在上海寺庙出家,法名叫范成的和尚游历到了山西的广胜寺。

范成法师
这个范成和尚自幼勤奋苦读,对佛教经典博学多成,并发愿游遍天下寺庙。到了广胜寺后,受到僧众的热情款待,并深获信任。谈经说法之余,范成和尚惊讶地得知寺内飞虹塔中竟然藏着一部刊刻于金代的佛学经典!浏览之下越发惊讶,因为这部经典刻于金代,藏于赵城,范成和尚便将这部经典称为《赵城金藏》。

《赵城金藏》刊刻的祖本《开宝藏》如今只剩下几十卷传世,其余已经散失殆尽。《赵城金藏》便成了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藏经,其价值自不必多说。另外在刊刻技术上,其刊刻地点位于当时的全国刻书中心平水(今山西临汾)附近的运城、万泉、绛州(今山西绛县)、解州等地,也能代表金代刻书的最高水平,观其字体的结构布局、刻工刀法等等,无疑是一部雕刻珍品,极具史料及研究价值。
为了不使这部经典掩于尘埃,范成和尚给北京的一位藏书家写了一封信,藏书家接到信后认为事关重大,便找到了商务印书馆,商量将《赵城金藏》影印出版。商务印书馆立即派人来到赵城,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全部影印,只选取了一部分经卷影印成册,命名为《宋藏遗珍》。
《赵城金藏》的发现以及《宋藏遗珍》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外佛学界、文化界的广泛注意,也开启了它之后的劫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