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情绪中暑”是怎么回事?暑伏期间该如何养生保健?山西省卫健委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时间: 2025-07-23 08:43:00

大暑时节的到来,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正式开启。我国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时节的酷热难耐。同时,大暑作为养生的关键时期,需注重宽心防暑,戒除烦躁与怒气,防范暑湿邪气对健康的潜在危害。暑伏期间高温高湿,多发的传染病有哪些?该如何养生保健?“情绪中暑”又是怎么回事……7月22日恰逢大暑,山西省卫健委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夏季需警惕肠道及虫媒传染病

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科科长董阿莉介绍,肠道传染病包括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等,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等。这类疾病与饮食、饮水卫生密切相关,建议避免吃生冷食物,生熟分开,确保食物彻底煮熟,不饮用生水,并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虫媒传染病是通过昆虫如蚊子、蜱虫等叮咬传播病原体引发的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叮咬后的发热、皮疹、头痛、肌肉疼痛和乏力等。

蚊子叮咬不仅会导致皮肤出现疼痛、发痒等不适症状,还会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如伊蚊传播登革热,库蚊传播乙脑,按蚊传播疟疾等。因此,灭蚊、防蚊非常重要。“大多数蚊虫习惯于夜间活动,但伊蚊却在白天活动。因此,防蚊工作不能只关注晚上,应该全天候进行。”董阿莉强调。可采取的相关措施有清理蚊虫孳生地、进行物理隔离和加强个人防护,若被叮咬后瘙痒难忍,可冷敷或涂抹清凉油,严重过敏需及时就医。

养生保健要兼顾清热祛暑与益气养阴

山西省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李宝玲介绍,暑伏天情绪易于烦躁。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养生的关键就是养心,心静自然凉,建议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稳定情绪,也可以拍打按压劳宫、内关、膻中等穴位收敛心神。而暑伏天出汗量大,所以出汗后的调理很重要,建议使用热毛巾擦身或洗热水澡,保持毛细血管扩张,利于散热。若立即吹冷风或洗冷水澡,会导致血管收缩、出汗受阻,可能引起发热、鼻塞等症状。长期待在空调房不出汗也不可取,这会削弱汗孔调节体温的功能,建议室温设置在25-26℃。在补水和运动方面,建议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1500-2000毫升,根据出汗量可适当增加,建议少量多次饮用。运动宜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太阳柔和时段进行,推荐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活动,以微微出汗为宜,单次运动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运动后出汗较多,可适量饮用淡盐水等。切忌饮用冰镇饮料,以免导致胃部血管急剧收缩,引发胃痛或胃寒。饮食则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预防“情绪中暑”要学会自我调节

所谓“情绪中暑”,即由高温天气引发的心理及行为异常现象。其典型表现包括:易因琐事发火、精神萎靡不振、对周遭事物深感不满、坐立难安及睡眠质量下降等。山西医科大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刘志芬介绍,三伏天情绪之所以会“中暑”,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长时间暴露在炎热环境中,会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进而影响情绪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正常工作。当大脑的情绪调节系统“罢工”时,人的情绪便更容易出现波动。其次,剧烈运动或长时间高温作业的情况下,人体汗液分泌增多,不仅会导致水分流失,钾、钠等“情绪调节小零件”也随之流失,若不及时补充,便会引发缺钾缺钠,使人感到浑身无力、精神不振、头晕恶心,这些身体不适会进一步加剧情绪波动、焦虑和易怒等问题。“三是半夜热醒、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是三伏天的常态。当睡眠质量如手机电量跌破20%的警戒线时,大脑的‘理性指挥官’——前额叶皮层便开始消极怠工,从而导致我们的情绪变得焦躁不安。”她说。

要预防“情绪中暑”,刘志芬建议从保证基本的生活规律入手,同时要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她表示,在高温天感到烦躁与疲惫是极其正常的,不必因此自责或紧张,心情和天气一样都会变化,无需立刻解决。但如果这些症状持续超过两周且严重影响生活,建议及时寻求心理科专业医生的帮助。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将精力集中在自己能调整和改变的方面,如饮食和作息等。或积极采取一些能放松身心的措施,比如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以舒适的姿势坐下或平躺,闭上眼睛,放缓呼吸,感受身体的变化;或是使用“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气7秒-呼气8秒),循环5次,来激活身体的副交感神经,缓解炎热带来的烦躁感。也可以专注当下,沉浸式做事,减少杂念,避免陷入“热得好烦→越想越烦”的恶性循环。或是在办公室或家中布置一个以蓝绿色调为主的小区域,放置一些绿植,情绪冲动时就在此处冷静10分钟。还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冰贴、解压玩具等,在情绪波动时使用,带走身体热量的同时给心情“降温”,让大脑冷静下来。

预防“病从口入”可从五点入手

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协调办公室主任王三桃介绍,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的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化学物、真菌以及有毒动植物等。夏季由于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细菌、有毒植物和真菌的生长,因此是这三类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

为有效防范食源性疾病,建议大众注意以下五点:

确保原料采购安全。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材,避免采购来源不明的食品及不认识的野菜;要适量购买,尽量保证食材新鲜;购买生鲜食品时,要仔细观察新鲜度;网购食品时,要查核商家资质;购买预包装食品时,要认真检查包装完整性;切勿采食不认识的植物、野蘑菇。

在加工食品前,务必彻底洗净双手,接触生鱼、生肉和生禽后,应再次洗净双手。加工制作过程中,生、熟食品必须使用不同的案板、刀具和餐具,以防交叉污染。同时,食品需充分加热,确保烧熟煮透。此外,要适量加工,尽量避免产生剩饭剩菜。尤其是作为夏天应季食品的豆角,要确保完全熟透后再食用。

在储存食品方面,建议生鲜食品及时冷藏。但需要注意,冰箱并非“保险箱”,有些细菌在低温环境中同样可以生长。此外,家中存放的药物和杀虫剂应与食物及其原料分开存放,避免误食误用。

同时,要科学处理剩饭。剩饭菜要尽快加盖冷藏;再次食用前要充分加热;隔夜米饭尤其需注意,必须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

在外出就餐时,要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馆;尽量避免生食安全状况不确定的肉类、水产品,也不要进食安全状况不确定的自制药酒、野蜂蜜等;享用火锅时,务必确保食材彻底煮熟后再食用。“在此提醒大家,夏季用餐后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并保存好剩余食物,积极配合疾控机构调查。”王三桃表示。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