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修改单,其中一项新规备受关注:预包装食品标签上,“零添加”“不添加”等宣传用语被正式列入禁区,过渡期为2年。
据统计,我国已累计发布166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覆盖340余种食品类别。然而,“零添加”等营销话术的滥用却屡屡挑战标准体系的严肃性。此次新规不仅是标签规范的升级,更是对食品行业规则的重塑,旨在倒逼企业回归产品本质。

行业震荡:从营销噱头到合规挑战
新规的核心目标简单明了:杜绝误导,让消费者看清食品真相。以某知名酱油品牌为例,其宣称“零添加”,但检测发现产品中含有合法防腐剂山梨酸钾,且在配料表中被刻意放在最末位。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2022年带有“零添加”标识的食品同比增长67%,但其中34%的产品存在概念混淆,市场戏称“‘零添加’不过是商家的文字游戏”。新规明确规定,只有当某配料或成分在最终产品中含量为“0”时,才能使用“无”“不含”等表述,彻底掐断了模糊宣传的空间。
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预包装食品相关企业2361.25万家。近十年预包装食品相关企业注册量呈整体增长态势。有调查显示,超半数的受访者表示,会关注“0添加”相关标签,选购纯天然食品,尤其在涵盖乳制品、肉制品、婴幼儿食品等领域表现突出。然而,78%的受访者认为"零添加=绝对安全",但仅有12%能准确说出三种常见食品添加剂名称,消费者的这种认知偏差颇为突出。业界专家认为,新规落地后,这种现象将被强制矫正,行业营销逻辑势必迎来一次大洗牌。

南海区餐饮业协会秘书长李穗东表示:“‘零添加’在餐饮行业其实是个伪命题。盐油酱醋等天然调味料是正常操作,真正的禁区应是化学合成类添加剂。”他认为,餐饮企业受影响有限,但依赖“零添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企业将面临配方调整和包装更新的高昂成本。例如,2025年初检测显示,13款标榜“零添加”的酱油中有12款检出微量镉,7款含总砷,虽符合现行国标,但宣传与实际成分不符。
对于新标准发布后是否会调整产品外包装,有媒体马上联系了多家宣传“0添加”酱油的厂商。千禾味业客服表示,“千禾0”是注册商标,新规过渡期内会按要求调整,并强调公司支持行业规范化。而李锦记客服则坦言“暂不清楚”。

抢占先机:新规下的危机与机遇
据食品包装行业人士透露,每款产品更新成本约10万至50万元,若此前营销全围绕“零添加”,重新定位市场将耗资更多。尤其对婴幼儿食品品牌来说,过去靠“零添加”赢得信任,如今需重新证明“纯净”价值,成本和挑战双重加剧。相比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可能因此面临生存挑战。
然而,新规也暗藏机遇。禁用“零添加”后,消费者将更关注配料表的真实信息,这对透明化运营的企业是利好。佛山市珠江餐饮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丹彤认为:“新规能让行业更健康。”以金城为例,其产品从不刻意强调“零添加”,而是老实列出原料清单,靠品质取胜,这种策略在新规下反而成为优势。

对于依赖“零添加”营销的中小企业来说,压力可不小。据食品包装行业人士透露,目前每款产品平均更新成本约为10万至50万元不等,新规一出,如果此前包装设计和广告宣传都是全部围绕“零添加”展开,要重新定位市场还得烧更多钱。对于一些婴幼儿食品品牌,过去靠“零添加”赢得妈妈们的信任,现在得重新证明自己的“纯净”价值,这个付出更加大,所以对于很多中小厂商而言,可能直接决定生死。
新规看似是场危机,实则暗藏机遇。禁掉“零添加”后,消费者会更关注配料表的真实信息,这对那些早就习惯透明化运营的企业来说是个利好。佛山市珠江餐饮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丹彤:“新规反而能让行业更健康。”她的观点不无道理。以金城为例,其产品包装上从不刻意强调“零添加”,而是老老实实列出原料清单,靠品质说话。这种透明策略在新规下反而成了优势。
此外,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推广数字标签,支持“可听”“可放大”等功能,提升老年人和视障人群的体验,也为企业提供品牌差异化的新机会。据统计,2024年已有15%的预包装食品尝试数字标签,预计2027年将升至40%。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新规不是要打击行业,而是让企业把心思放在产品本身。”他建议,企业应在过渡期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健康的食品,为消费者权益加码。
2万多项指标、1660项国标,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对企业而言是实打实的考验。大品牌或借机巩固地位,小企业则需在夹缝中寻找差异化生存之道。两年过渡期,谁能抓住新规红利,值得期待。
文图、视频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钟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