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重走红旗渠丨红旗渠入林第一村:牛岭山村的变迁

时间: 2025-03-31 16:32:00

红旗渠精神永在

护渠员在清理红旗渠中的垃圾

红旗渠入林第一村:

牛岭山村的变迁

——“重走红旗渠——沿着精神之路再出发”系列报道之一

安阳融媒记者 郭荣 文/图

在太行山脉的壮阔怀抱中,牛岭山村静静坐落。作为红旗渠进入安阳林州境内的第一站,它与红旗渠血脉相连,共同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于岁月的磨砺中,谱写着从贫瘠迈向繁荣的壮丽篇章。

牛岭山村地处任村镇西北角,处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享有“一脚踏三省”的美誉。村内坐落着红旗渠风景区,交通便捷,具备显著的区位优势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修渠征途:

牛岭山村挑重担

林州,历史上长期饱受缺水之苦,“十年九旱,水贵如油”便是当地真实的写照。1960年,为彻底改变命运,林县人民在县委的带领下,毅然踏上修建红旗渠的伟大征程。林州市任村镇牛岭山村作为红旗渠进入林州境内的首站,村民怀着对水的炽热渴望,踊跃投身到这场改天换地的浩大工程之中。

80岁的靳风奇是牛岭山村原党支部书记,他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然清晰如昨:“那时候,大家一门心思扑在修渠上,再苦再累都毫无怨言。我当时还是学生,就跟着村民去工地搬石头、抬筐子,村里男女老少全员参与,没有一个人退缩。”

3月28日,靳风奇坐在自家小院里,梨花、杏花在院子里肆意绽放,芬芳馥郁。谈及修渠往事,他的思绪飘回到过去:“杨贵书记那时经常来村里实地调研,有好几次,我都和同学一起敲开核桃,给杨书记送去。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山核桃算得上是我们能拿出的最好礼物。”他顿了顿,继续回忆:“有一回,杨书记来村里开现场短会,一个妇女带着孩子站在一旁。杨书记关切地询问孩子多大了、叫什么名字,妇女回答孩子还没起大名。旁边的人便提议,请杨书记帮忙给孩子取名。杨书记当即说道,等红旗渠修成,有水就兴旺,就叫水旺吧。杨书记给孩子取名的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一些家长也给尚未取名的孩子起名叫‘水旺’。于是,村里就出现了张水旺、申水旺、王水旺、岳水旺等众多叫水旺的人。”

“红旗渠意义非凡,那时候生活虽然艰苦,但现在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比蜜还甜。”靳风奇笑着说,如今他已是四世同堂,孩子们生活美满幸福。

从靳风奇家中出来,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学增带着记者一路前行,来到牛岭山渡槽,它还有个名字叫林英桥。这座桥全长50米,高11.7米,不仅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关键建筑,更是牛岭山村民参与修渠的有力见证。在此,记者巧遇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漳河上游管理局水政处处长王文军,他来现场调研。王文军坦言自己对红旗渠感情深厚,工作时间几乎每天都会到红旗渠巡查。他说:“红旗渠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红旗渠精神不光是林州的财富,也是全国,甚至世界的宝贵财富。”

除了参与渡槽建设,牛岭山村村民还积极承担起修渠的后勤保障工作。张学增带着记者来到一处废旧老宅子,介绍道:“修渠时,这里是‘教师营’,专门为参与修渠的教师们提供住宿。”春风拂过,破旧小院里的梨花簌簌飘落,记者仿佛看到60多年前,一位位教师白天在工地劳作,夜晚在这里学习写作的场景。

用水之变:

开启富足新篇章

红旗渠的建成,宛如一股清泉,润泽了牛岭山村这片干涸的土地,彻底改写了牛岭山村的命运。清澈的渠水不仅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用水难题,更为农业生产注入了生机。

临近中午时分,记者沿着红旗渠岸蜿蜒前行,行进中遇到护渠员卢志明,他一丝不苟地清理着渠里的杂草和垃圾。他说:“每天我都会在渠上走两三个来回,先辈们修好渠,我们得护好渠。”张学增自觉地上前帮忙,直到看着眼前的渠水清澈流过,两人才停下。

在红旗渠水的灌溉下,牛岭山村的农田得到有效灌溉,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村民们借助丰富的水资源,发展起特色农业,花椒种植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花椒树摇身一变,成了村民的“摇钱树”。特别是近几年,村里积极组织村民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并依托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让牛岭山的花椒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如今,红旗渠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牛岭山村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红旗渠文化底蕴,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村里依托红旗渠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一系列旅游项目。

牛岭山村马跑泉自然村在201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动人的传说、优美的环境和自然原生态,吸引了大量游客。自2018年以来,客流量已超过20万人次。

从缺水的贫困村,到产业兴旺的富裕村;从鲜为人知的小山村,到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牛岭山村的每一步变迁,都离不开红旗渠的滋养。未来,牛岭山村将继续依托红旗渠,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

(来源:安阳融媒《安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