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将千年文脉“装”进智能平台 同安搭建“侨脉智联”平台,打破技术壁垒,助力一键寻根

时间: 2025-04-25 09:14:00

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4月25日讯(记者 江小聪 吴鹏波 通讯员 余雪燕 杨艳 文/图)“一个家族的故事就是离家的孩子如何找到回家的路。我们为离家的孩子树起数字灯塔,帮他们找到回家的路。”保加利亚作家格奥尔基的话,4月24日,在同安成为现实。朱子书院内,全省首个基于DeepSeek智能体的地方文史侨史应用平台——“侨脉智联”正式诞生,打破技术壁垒,助力海外游子一键寻根。

同安区侨联主席庄韦萍表示,在全国AI政务应用里,文化传承类项目占比不到5%,而闽南地区能口述“过番”历史的老人,平均年龄已达85岁以上,抢救文史数据迫在眉睫。这些年,同安区侨联虽然已经帮助300多名海外华人寻亲寻根,但大多还是依靠民间力量。“侨胞们寻根可能耗费几代人的力量,但有了AI技术,或许只需几秒就能实现。”庄韦萍介绍,同安区侨联联合区史志办、中国电信同安分公司、智慧同安,通过多次跨部门研讨和实地考察,仅用5周时间,就将千年侨乡文脉“装”进智能平台。

“目前,平台已导入17辑同安文史资料,总量超1000页,还实现了知识图谱生成和数据关联检索。”现场,中国电信工程师许嘉翰对侨脉智联平台应用的演示让人大开眼界。他调取平台数据库,输入“民族英雄陈化成子女”,公网信息显示“2个孩子”,但被“投喂”到同安相关史料的侨脉智联平台,却瞬间关联出“7子1女”的完整谱系。许嘉翰说,“侨脉智联”平台借助大模型和知识库工具,就像给这些尘封的历史资料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窗,将地方史料电子化,让这些珍贵资料被永久保存、高效访问,让历史知识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藏品。

由知名文史专家颜立水先生花费三分之一世纪的时间,用8326张照片全景式地记录了20世纪后半叶老同安的《老时光里的同安》;系统记录同安发展关键事件的《同安大事记(1949—2025)》;记录明清同安人下南洋路线的《同安县志》……同安区档案馆、区史志办、区政协、区民政局、区侨联等也将丰富多样的资料注入平台,助力其成为同安文史的“数字基因库”。同安区档案馆副馆长、致公党同安区基层委主委叶少静本身就是一名侨属侨眷,她表示:“我有许多亲人在海外,我清楚海外华人寻根的艰难。这个平台打破了技术壁垒,借助大数据实现一键服务,几秒钟就能圆了他们长达百年的寻根梦,让乡愁有了寄托!”

用AI“格”历史之物,“致”文化之知。发布会最后,庄韦萍表示,“侨脉智联”平台的发布,是同安在文史、侨史传承道路上的一次大胆创新。它以科技为笔,以数据为墨,描绘出同安历史文化传承的新画卷,让同安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来源: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