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通讯员 张梦琳 荀丹阳 韩沛芸 刘晗旭
8月9日上午,“虢国与两周封国考古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三门峡天鹅湖国际大酒店盛大开幕。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古都学会、中国考古学会两周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汇聚了全国40余位考古与历史学界的顶尖学者,以及30余位高校、考古机构研究者及地方历史文化爱好者,共同探寻两周封国文明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


开幕式由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鸿星主持。三门峡市政协分管文史工作的党组成员、副主席何军在欢迎辞中深情表示:“三门峡作为虢国故都的守护者,每一件文物都是先民留给今人的文明信物。”他介绍,三门峡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文明根魂文化的代表城市,仰韶文化、道家文化、虢国文化在此交相辉映。本次研讨会旨在践行“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的使命,推动考古成果与文献研究的深度融合。

本次研讨会为期一天,以虢国与两周封国为核心,聚焦“虢国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两周封国考古新发现与研究”、“虢国和两周封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研究”、“两周封国都城研究”、“两周文化变迁和社会演进与中华文明发展研究”等多元议题进行展开。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张闻捷教授首次披露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的8件无枚钮钟,是目前年代最早的新式钮钟,其独特的音列结构,为理解西周甬钟向东周钮钟乐式演变提供了关键节点。同时,武王墩楚墓经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宫希成及其团队的系统研究,初步认识到其采用功能明确的“九室”棺椁结构,墓壁有固定石板的L形构件及方孔,各室分工明确,东室礼器库内鉴定出的17种动物与13种植物遗存,为楚丧葬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

虢国墓地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三门峡仰韶文化研究中心杨海青强调其多项开创性意义:M2001(虢季墓)出土的玉柄铜芯铁剑被鉴定为中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将中国冶铁史提前近两个世纪;M2009(虢仲墓)出土的墨书玉遣册是迄今最早的毛笔书写实例;墓地还出土了精美的礼玉(如七璜、六璜组玉佩、人龙合纹玉璋)及标志性的“缀玉幎目”(玉面罩),为研究周代玉器工艺、礼玉制度及丧葬制度(特别是东周“幎目”的源头)提供了核心物证;此外,M2009出土的麻质合裆裤是中原迄今发现最早的此类成衣。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推动考古学与历史学“握手”的重要契机。

正如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学长孙英民在致辞所言:“当前正是研究方法革新的黄金期,我们期待通过这次群贤毕至的盛会,讲好‘虢国故事’‘两周故事’,为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