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龙首近日修复完成,首次完整复原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王冠文物,证实我国本土存在数千年葡萄资源利用史……5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成果”。
科技考古为重要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保障。2024年10月,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了两件唐代龙首。这两件龙首已于近日修复完成,其中一件头顶正中生出一根独角,独角上带有6个螺旋“小犄角”,珍贵矿料绘出黑眼珠、绿眼线,显示出全新的龙形象。中国龙再添新成员,我国龙文化研究增加了新材料。

在本次发布的成果中,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的龙凤狮纹银饰金王冠、蒙扎铁佩遗址出土的“五铢”铭文铜钱和汉式铜镜也均依托科技考古技术修复完成。其中,龙凤狮纹银饰金王冠是我国首次完整复原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的王冠文物。
一般认为,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欧亚种”葡萄东传进入我国。但通过研究分析包括北京东胡林遗址在内,全国20多处考古遗址出土的葡萄属种子,考古专家证实了我国本土存在数千年葡萄资源利用史。这些遗址出土的葡萄属种子,分别距今约800年、3000多年、6000多年、1万年,早在西方葡萄传入我国之前,中国本土就已经存在持续了数千年的葡萄属植物资源利用史。欧亚种葡萄传入后,也并未完全取代本土葡萄属植物,二者经历了长期的共存。
用主、微量成分分析与显微CT技术分析25件蜻蜓眼式玻璃珠,印证“前丝绸之路”存在;通过铅同位素分析等研究,发现位于山西南部的中条山是二里头遗址铜器矿料来源地之一;运用人体骨骼测量学、古DNA等多学科方法,考古专家发现古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人群互动历程……这些发现表明,科技考古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等重大课题,也给出了新的研究阐释和历史解读。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