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凯 通讯员 朱灿义 杨小雨
“绿水映新秀,青山恋故人。”7月1日,渔洋河畔,熊渡水库大坝右岸,共产党员李凤昆、张力华夫妇的墓碑上,镌刻着这副挽联。
墓前的鲜花,常换常新。他们身后的幸福渠,润泽宜都已有60余年。
夫妇二人均为宜都解放时的南下干部。曾任宜都县委书记的李凤昆,是幸福渠建设的重要决策者、建设者之一。
“选择长眠于此,可见两位前辈对幸福渠的感情之深。我们更要常怀感激之情、继承奋斗之志。”中国移动宜都分公司党员王晶晶整理完花篮后,动容地说。
埋骨的“故人”,虽只两人,修渠的“故人”,却有5万之众。渠首旁的大讲堂里,纪录片《幸福渠的故事》正娓娓道来——
这里曾经是“田水相隔一座山,十年总有九年旱;农民缺吃又少穿,泪干肠断无人管”;1958年1月起,5万宜都儿女用10年时间,在山间凿出170公里主干渠、支干渠,52位干群先后倒在工地,让这一汪渔洋河水淌进干涸大地……
过去有多缺水,聂家河人最有感触。从熊渡水库出发,幸福渠先是伴着渔洋河一路前行,转入灌区的第一站就是聂家河镇聂家河村。
“解放初期,聂家河区公所设在咱们这。后来随着人口增加,缺水越来越严重,不得已搬走了。”聂家河村党总支书记郑文健说。
在广东从事多年灯具贸易的段胜峰,2022年回乡开办可也农业公司,打算规模化种植高山蔬菜。“你没下过几天地,吃得了这个苦?”朋友劝阻。
“那么难的渠都修成了,种个菜还难得住聂家河人?”段胜峰认准了这个事。经过3年摸索,段胜峰引入产业附加值更高的樟树港辣椒,发展出半高山蔬菜基地1000多亩。
逼水上山的幸福渠,将渔洋河水抬升到山腰,一路扬高送远。去年6月,幸福渠灌区成为全国16个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之一。
面对今年降雨量偏少的严峻形势,幸福渠发挥出重要作用,先后为聂家河镇、姚家店镇沿线村庄补水300多万立方米,灌溉面积提升至6.8万亩。
竣工以来,幸福渠的大小修缮从未停歇。2024年底,幸福渠最新一期治理工程完工。在聂家河村,渠水利用落差就能汇入堰塘,再经灌溉系统到田。
“以前吃水都要去河底挑,现在连浇菜也只用点下手机。”段胜峰在聂家河村流转的300亩地,刚装上数字孪生系统,手机上就能控制闸门、调整开度。
一条幸福渠,不仅让老百姓吃得饱、吃得好,也为宜都打下了工业基础。
“正是有了修建幸福渠积累的信心和技术,宜都人民才能一鼓作气,投入渔洋河梯级开发。先后建成熊渡、金涧、金桥、聂河、金滩、香客岩6座电站,年发电量达到1.6亿千瓦时,为工业迅猛发展提供了充足电力保证。”在熊渡电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喻看来,没有磷矿的宜都能率先建起化肥厂、磷肥厂,这一渠水功不可没。
前人修渠引水,带来了农业工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后人沿着水渠走,带回的是更宝贵的精神财富。
2021年6月,建党100周年前夕,宜都市开展“幸福渠精神”学习宣传活动,号召全市党员干部重走幸福渠。
“这一渠水,除了流进田间,还要‘流’到大家心间。”作为幸福渠干渠的管理方,熊渡电业公司遍访百余名健在的建设者,收集遗物建造大讲堂、陈列室,将“幸福桥”“万斤粮”“发电厂房”“决策者墓地”串珠成线,立体呈现出一条长1.1公里的幸福渠精神党建示范带。
4年来,已有8.6万人重走幸福渠,其中10%为省外参观者。幸福渠是宜都人民宝贵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湖北省幸福渠红色文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邹享武说,公司曾多次到红旗渠考察学习,正计划将幸福渠首的职工宿舍改建为研学基地,并开发人工天河漂流、水上竹排等体验项目。
伴随一汪清水,幸福渠又热闹起来了。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