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崎骏《幽灵公主》手稿。资料图
“这就是我想制作的电影。”
1995年,54岁的宫崎骏在一部电影的制作企划书的最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部电影就是两年之后上映的《幽灵公主》。
自从1985年6月吉卜力成立以来,宫崎骏以导演的身份,共制作了11部动画电影。在这11部电影当中,《幽灵公主》作为宫崎骏自己“想要制作的电影”,在各个层面上都显得极为特殊。
被诅咒的少年

《幽灵公主》的主角阿席达卡。资料图
《幽灵公主》的特殊性,首先就体现在主角的选择上。
除了两部带有自传性质的《起风了》和《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以及《红猪》之外,宫崎骏执导的电影,通常会选择天真无邪的少女作为主角,并通过她的视角,来展开影片主体内容的叙事。在《幽灵公主》中,承担这一视角人物角色的,则是影片的男主角,被诅咒的少年阿席达卡。
为了保护村子和村民,阿席达卡射杀了因为死前的怨念而变成邪魔神的山神野猪拿各。阿席达卡的右臂也因此染上了拿各的诅咒。为了断绝诅咒,阿席达卡被村民驱赶出了村子,只能被迫前往山神拿各所在的西方,寻找消除诅咒的方式。
这一主角身份的设定,使得《幽灵公主》中,出现了宫崎骏电影中极为罕见的暴力与血腥的场景。
反战一直是宫崎骏电影的主题之一。在宫崎骏执导的很多影片中,都会毫不掩饰地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与反感。但是,在其他电影中,宫崎骏更多地是以“在枪口插上鲜花”式的温和方式,通过揭示战争的荒谬与无意义,来表达反战主题。
动画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少年儿童,在宫崎骏的电影中,极少出现直接描绘战争残酷性的画面。影片中的角色,也基本上不会出现因为战争而流血、受伤甚至死亡的情节和画面。但是,在《幽灵公主》中,宫崎骏却打破了这一他在制作电影时遵循的惯例。

《幽灵公主》中的冲突场景。资料图
在阿席达卡刚踏上旅程的时候,他就遭遇了日本古代战争中非常常见的一幕:武士对平民的掠夺和欺凌。面对袭击自己的武士,阿席达卡只得掏出弓箭自卫还击。而在诅咒之力的影响下,阿席达卡射出的箭矢带着巨大的力量,直接切断了武士的双臂。类似这样的断肢乃至斩首的画面,在整部《幽灵公主》中不止一次出现。
宫崎骏在片中毫不掩饰地展示了暴力造成的流血、创伤乃至死亡。而暴力的来源,也不仅仅是人类。作为电影中代表自然的山神野猪和山犬,也同样在宣泄着自己的暴力。
在宫崎骏看来,人类和自然万物一样,体内本来就潜藏着暴力。假如将暴力解读为,它原本不存在,是因为外在的挫折的累积才爆发出来的话,就会越来越无法理解人类的所作所为。
电影中没有回避这些。因为受到诅咒,阿席达卡的右手时不时地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去释放暴力,去进行破坏和杀戮。但是,他在用人类的理性去压制这份潜藏的暴力,并适时地让这份力量去发挥正面作用。
用清澈的双眼看

“幽灵公主”珊和白狼神莫娜。资料图
除了性别和被诅咒之外,阿席达卡和惯常的宫崎骏影片中的主角还有一个本质上的不同。那就是阿席达卡的行动,带有极强的目的性。
以少女为主角作为视角人物的宫崎骏电影,大体上会采取两类叙事模式。或者像《龙猫》《千与千寻》那样,身为女主角的少女,在完全无知的情况下,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异世界。或者像《风之谷》那样,女主角娜乌西卡本身就是那个世界的一分子。
而《幽灵公主》中的阿席达卡,则是怀着寻找消除诅咒的方法这一目的,主动踏上前往西方的旅程。指引阿席达卡的女巫,还刻意叮嘱道:“用清澈的双眼看清真相,或许会找到破除诅咒的方法。”
就这样,阿席达卡在疙瘩和尚的指引下一路向西,来到了达达拉城。
在影片中,达拉拉城的人们第一次出场,就是和野猪拿各一样,与同为山神的巨大白色山犬莫娜的战争。达拉拉城的火枪队在黑帽大人的带领下,用火枪击伤了莫娜。而在影片最开始,用火枪射击拿各,使得拿各带着痛苦与怨恨死去,最终成为邪魔神的罪魁祸首正是黑帽大人。
像这样与自然,以及在影片中代表自然的山神为敌,正是达拉拉城的人们的日常。达拉拉城的人们以炼铁为生。他们会为了开采铁矿石,以及获取炼铁的燃料不停地砍伐森林。城市的扩张更使整个达拉拉城不断地深入森林当中。
按照宫崎骏在《幽灵公主》之前创作的电影中传达的理念,达拉拉城的人们毫无疑问地应该是影片中的反派角色。而领导整个达拉拉城破坏森林,与山神为敌的黑帽大人,更是毋庸置疑地会成为影片中的大反派。
但是,在《幽灵公主》中,透过阿席达卡的眼睛,宫崎骏接下来却展示了另外一幅达拉拉城的人们的生活景象。
在达拉拉城,女人负责炼铁,男人负责养牛。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全都坚韧、团结,并且发自内心地乐观快乐。在影片后半段,当黑帽大人深入森林,去猎杀山兽神的时候,面对武士的突然来袭,城中留守的女性能够自发地组织起来,守卫城市,抵御入侵。
而作为城主的黑帽大人,则极为勇敢、坚韧、果断,并且极具领导才能与个人魅力。不仅如此,对于被社会遗弃的风尘女和麻风病人等,黑帽大人也给予了他们保护与关怀,并在达拉拉城为他们提供了平等的、靠自己劳动生活下去的机会。
宫崎骏将这些人类所具有的最为美好优秀的品质,以及美貌,都赋予了本应是反派的黑帽大人。
而在另外一边,代表自然的山神野猪和山犬,其形象则显得不那么正面。
身为山神的拿各,在被黑帽大人击伤之后,因为畏惧死亡,竟然逃离了自己守护的森林,并最终被愤怒吞噬,变成了作祟的邪魔神。而作为野猪首领的乙事主,虽然勇敢无畏,极富智慧和经验,却也固执、盲目,而且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最终被自己的愤怒与绝望所吞噬,变成了邪魔神。并且,就是因为乙事主被愤怒蒙蔽了理智,才没有识破人类的诡计,将人类带入了山兽神所在的森林深处,最终导致了山兽神被斩首。

片中的山兽神。资料图
一直在种树,想要补救人类所破坏的森林的猩猩族,在影片中的形象则显得神秘、阴郁。他们的孤立与偏执让他们与自己之外的一切种族为敌。不管是人类,还是代表自然的山犬一族,都无法与猩猩族相互理解,而只能相互斗争。
作为自然化身的山兽神,更是有着人类无法理解的行事逻辑。山兽神拥有着治愈伤病与夺取生命的能力。这两种看似完全相反的能力,在山兽神身上则是一体两面的。对于遇到山兽神的人类和动物来说,会被山兽神治愈或者杀死,则是完全不可预测的。
这一切,都让《幽灵公主》中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符号化的“正派”与“反派”。而是一个个有深度的,有着自己思想和行动的活生生的“人”。
宫崎骏对于影片中角色的态度,也正像男主角阿席达卡所表现的那样,不再是简单的赞成或者反对。
这也让《幽灵公主》的主题,从简单直白的商业动画,变得复杂而具有深度。
《风之谷》和《龙猫》的延伸

宫崎骏动画《风之谷》剧照。资料图
这正是宫崎骏在制作《幽灵公主》时想要达到的效果。
作为商业电影,特别是以少年儿童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动画电影,在主题的表达上一般都会做到尽可能的简单易懂,以方便更多的观众理解,进而获得更好的票房成绩。
这也是在《幽灵公主》之前,宫崎骏作为导演制作电影时会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例如宫崎骏执导的,作为吉卜力成立重要契机的《风之谷》。这部动画电影改编自宫崎骏创作的同名漫画。但是电影只选取了漫画当中很小的一部分内容。制作《风之谷》时的宫崎骏,还只是一个经验尚浅的动画电影导演。当时的宫崎骏,对于制作电影,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即“电影一定要在既有的范围内制作”。正因为此,宫崎骏在《风之谷》的故事中划了一道相当明确的线。“故事说到这里为止,接下去的事情就不去碰触”。
宫崎骏的这种出于商业考虑,简化了故事复杂度的做法,也让《风之谷》和《龙猫》等作品,被很多观众理解成环保主题的电影。甚至吉卜力都被贴上了“关怀绿色、关怀自然”的标签,甚至被叫做“制作关怀自然的电影的吉卜力”。
其实这是和宫崎骏的创作初衷相违背的。
到了1995年,制作《幽灵公主》的时候,宫崎骏和吉卜力依靠之前的多部作品,在日本业界积累了足够的资历和资金。“宫崎骏”和“吉卜力”,也成为了一个在日本能够拉起票房的招牌。在这种情况下,宫崎骏就决定将《幽灵公主》制作成一部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复杂性,能够完整表达自己理念的,自己“想要制作的电影”。
作为在《千与千寻》之前,吉卜力最为知名,也最为成功的三部电影,《风之谷》《龙猫》与《幽灵公主》,呈现出了主题上的延续性。这三部影片都是在探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以此来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
从影片中的时代来看,三部前后制作的《风之谷》《龙猫》《幽灵公主》分别代表了未来、现在和过去。但是,从作品所表达的主题而言,其内容却是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现代化的。

《幽灵公主》中的山猪乙事主。资料图
在《风之谷》中所划下的那条线之外的,没有涉及的内容与主题,在《幽灵公主》中得到了表达。
一方面,在宫崎骏看来,现今的环保主义,实际上是基于人们对环境的危机意识,觉得周遭的自然界其实是脆弱又容易受伤,因此需要好好珍惜保护。但是,如此一来,人们的认知便完全脱离了自然的真正样貌。
实际上,自然和人类一样,都有其凶暴可怕的一面。而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也绝非简单的破坏与被保护的关系。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正确地理解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也才能够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假如在制作电影的时候不愿意面对生命本身是暴露在凶暴残忍之下,且毫无道理可循的这个事实,只挑简单直白的内容去制作,那就像是光用嘴巴讲自己要更加珍惜自然、不可以滥砍树木一样,容易让影片流于肤浅和无聊。
在拟定《幽灵公主》的宣发文案时,文宣创作者糸井重里前后共拟定了多个版本的文案,但均未获得当时吉卜力的制作人铃木敏夫的采纳。最终,在第四次提案中,糸井重里所写的“活下去”获得了宫崎骏的认可。宫崎骏认为,“活下去”正是能强烈反映出作品意图的宣发文案。
“活下去”这句简单直白的话语,也正是从《风之谷》到《幽灵公主》,这十余年来宫崎骏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对于电影制作的感悟。
对于宫崎骏来说,过去的1980年代可以说是相当幸福的一段时光。对整个日本动画界来说,那段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前的繁荣阶段,正是日本动画的一个黄金时期。在那段时间里,宫崎骏和高畑勋、铃木敏夫一起,经历了吉卜力从草创到逐渐壮大成为日本知名动画制作公司的过程。
进入19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的衰退,国际上南斯拉夫解体带来的动乱和地区冲突,以及苏联解体等事件,对宫崎骏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正如宫崎骏自己所说:“现在回想起来,1980年代的末日感甚至有些甜美。到了1990年代的苦斗中,我开始意识到只能在混沌中挣扎求生。”
这些影响,也反映到了当时宫崎骏正在连载的漫画版《风之谷》上,并促使宫崎骏在漫画最后给出了“清浊并饮,在绝望中努力生存”的主题。
这一切,也体现在了《幽灵公主》的创作当中。
男主角阿席达卡为了寻找消除诅咒的方法而踏上了旅途。但是,在影片最后,经历了种种事变之后,重新复活的山兽神也并没有为阿席达卡消除诅咒。而阿席达卡所能做的,也只有带着诅咒,努力地活下去。
正如阿席达卡对“幽灵公主”珊最后所说的:“珊在森林里生活,我在达拉拉城生活,我们一起活下去。”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海客
责编 刘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