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死后准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净身
净身无论在清真寺还是在丧主家,都要准备好浴床(一般是洗干净的门板)、汤瓶、毛巾等。
亡人净身后,将其移到准备好的克番布上,按照有关习俗规定洗右后左,层层包裹,洗裹“格米素”,后裹小卧单,再裹大卧单,最后加冠,并将腰部、头、足都用白布带子扎紧。女尸还要加裹胸和盖头。
对于在战争中为国为教牺牲的回民,作为“舍西斯”,免予洗礼,免于穿克番,允许着血衣埋葬。
停尸
人逝世后不能停在睡觉的床上,有条件的要安排在通风凉爽的客堂大厅,如居室紧张或家境贫寒,可在客房地上铺上席子或停尸床,将尸体置于上面,但不能停在伙房。
停尸期间,亲人要默念经语,整理容发,理展四肢,用一块干净宽白布盖住亡人全身,放置在宽敞通风的地方。
殡礼
殡礼的领导者,多数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长担任,也有的依据亡人的遗嘱来确定,不论辈分、地位,只要懂伊斯兰教规,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即可。
殡礼为举意、抬手、大攒,不鞠躬、不叩头、不跪坐,大攒4次,向左右说“三里阿木”,殡礼即成。
埋葬
回族人的坟墓全都是南北方向,均呈长方形的一个坑,且口大底小,丧主家一般要求把坟坑打得宽敞一点,但并不是越宽越好,而是要达到一定的尺寸规定,土质坚硬的地方,墓深五尺至六尺;土质较软的地方,深约一丈。
在地下水位较高或易崩溃的沙滩上,一般只挖一个三尺左右的坑,同时准备一个无底石椁或木板盖住尸体。
死者入土时,先将塔卜罩子取下,再将塔卜抬近坑旁,把四周围的木板撤去,遗体入在坑内接触地面,再用三根圆木盖在坑上,加土堆成坟墓,墓前竖碑,一般面向西方。
其他
回族实行土葬,下葬不用棺材,有公用运尸的木匣“经匣”。
丧事不拖延,不铺张,故有速葬、薄葬的特征,要求在3日内埋葬。
家中点上香烛,以驱除浊气,回族丧礼的核心在于对逝者的缅怀与祈祷,而非繁复的仪式。
这些准备工作体现了回族丧葬习俗中的尊重、节俭和信仰,确保亡人在最后的时刻得到尊重和安宁。